
每年報稅季節來臨時,許多納稅人最常遇到的困惑就是分不清利得稅與薪俸稅的界線。根據香港稅務局最新統計,2022-23課稅年度共發出超過240萬份個人報稅表,而利得稅報稅表則約有130萬份。這兩種稅務的混淆可能導致申報錯誤,甚至引發稅務局的查核。理解利得稅薪俸稅分別不僅是履行納稅義務的基礎,更是合理規劃稅務的重要關鍵。特別是對於同時擁有薪金收入與自營業務的納稅人而言,正確區分這兩種稅務性質,能夠避免重複繳稅或漏報收入的風險。隨著網上交稅教學的普及,納稅人更需要先建立正確的稅務觀念,才能有效利用電子報稅系統的便利性。
利得稅是針對在香港經營業務所產生的利潤徵收的稅項,現行稅率分為兩種:法團業務利潤按16.5%課稅,而非法團業務(如獨資經營或合夥業務)的利潤則按15%計算。根據《稅務條例》第14條,只有在香港產生或得自香港的利潤才需要課稅。薪俸稅則是針對個人因任職、受僱或退休而獲得的收入所徵收的稅項,稅率按累進稅制計算,首5萬港元課稅2%,其後遞增至最高17%,或以標準稅率15%計算,以較低者為準。這兩種稅務的本質差異在於:利得稅針對「業務利潤」徵收,而薪俸稅針對「個人受僱收入」徵收。納稅人在填寫個人入息課稅表時,必須清楚區分這兩類收入來源,才能正確申報。
利得稅的徵稅對象主要涵蓋各類商業實體:
相對地,薪俸稅的徵稅對象則聚焦於個人:
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納稅人可能同時屬於兩種稅務的徵稅對象。例如一位自僱設計師同時受僱於教育機構任教,就需要同時處理利得稅與薪俸稅的申報事宜。透過網上交稅教學,這類納稅人可以更有效率地管理雙重稅務責任。
利得稅的應課稅收入來源嚴格限定於業務經營所產生的利潤,具體包括:
相對地,薪俸稅的應課稅收入則涵蓋因僱傭關係產生的各種報酬:
理解這些收入來源的區分對填報個人入息課稅表至關重要。根據稅務局指引,若納稅人同時有業務收入與受僱收入,必須分開記錄與申報,這也是網上交稅教學中經常強調的重點。
利得稅的可扣除項目主要圍繞業務營運相關開支:
薪俸稅的扣除項目則側重於個人特定支出:
這些扣除項目的差異充分體現了利得稅薪俸稅分別在稅務處理上的根本不同。納稅人應妥善保存相關單據,以便在提交個人入息課稅表時申報扣除。
利得稅報稅主要使用以下表格:
這些表格需要詳細申報業務的財務狀況,包括損益表、資產負債表及稅務計算表。薪俸稅則主要使用BIR60表格(個別人士報稅表),納稅人需要在表格中申報所有應課稅入息、扣除項目及免稅額。近年稅務局積極推廣電子報稅,提供完善的網上交稅教學,納稅人可透過「稅務易」平台填報及提交這些表格。根據稅務局數據,2022-23年度已有超過80%的個別人士報稅表經電子方式提交,顯示網上報稅已成為主流方式。
| 稅務種類 | 報稅表發出時間 | 提交期限 | 延期申請條件 |
|---|---|---|---|
| 利得稅 | 每年4月第一個工作日 | 一般為發出後1個月內 | 可申請延期至8月15日(法團)或11月15日(非法團) |
| 薪俸稅 | 每年5月第一個工作日 | 一般為發出後1個月內 | 無職業、經營業務或擁有物業者需在指定期限內提交 |
理解這些截止日期對避免逾期罰款至關重要。稅務局對逾期提交報稅表可處以最高10,000港元罰款,另加少徵收稅款三倍的罰款。透過網上交稅教學,納稅人可以掌握電子報稅的技巧,避免因技術問題而錯過提交期限。特別是在處理利得稅薪俸稅分別申報時,納稅人更需要留意兩種稅務的不同時間表。
無論是利得稅還是薪俸稅,納稅人均可透過「稅務易」(eTAX)平台進行網上繳稅。這個系統提供全天候服務,讓納稅人能夠隨時隨地處理稅務事宜。網上交稅教學通常會涵蓋以下共同步驟:
繳稅方式包括:
根據稅務局統計,2022-23年度透過電子渠道繳稅的款項超過420億港元,反映網上交稅已成為納稅人的首選。完善的網上交稅教學有助納稅人克服技術障礙,享受電子報稅的便利。
陳先生是一間設計公司的全職員工,同時以個人名義承接自由工作項目。在報稅時,他需要區分:
李女士經營一間有限公司,同時擔任公司董事:
這些案例顯示,正確理解利得稅薪俸稅分別對準確申報至關重要。納稅人可參考稅務局發出的《僱主與僱員的稅務指南》及《利得稅指南》,或參與網上交稅教學工作坊,以獲得更詳細的指引。在填寫個人入息課稅表時,納稅人應仔細審視每項收入的性質,確保分類正確。
正確區分利得稅與薪俸稅不僅是法律要求,更是優化稅務負擔的關鍵。這兩種稅務在稅率、扣除項目及申報程序上均有明顯差異,納稅人若混淆處理可能導致:
隨著稅務局持續推動電子化,納稅人應積極學習網上交稅教學內容,掌握最新報稅要求。特別是對於擁有多元收入來源的納稅人而言,理解利得稅薪俸稅分別更是確保合規報稅的基礎。透過正確填報個人入息課稅表,納稅人不僅能履行公民責任,更能有效管理個人財務,實現合法節稅目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