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敏性紫癜(Henoch-Schönlein Purpura, HSP)是一種常見的血管炎性疾病,主要影響小血管,導致皮膚、關節、消化道和腎臟等器官的炎症反應。其病理機制主要與免疫複合物的沉積有關,這些複合物會激活補體系統,引發血管壁的炎症和損傷。患者通常表現為皮膚紫癜、關節痛、腹痛和腎炎等症狀。
過敏性紫癜的常見誘因包括: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過敏性紫癜在兒童中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中有20例,成人則較為少見。該病多發於春秋季節,與感染和過敏原的季節性變化有關。 芒種節氣食物
過敏性紫癜的病理機制主要涉及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當身體接觸到過敏原或感染源時,免疫系統會產生過量的IgA抗體,這些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沉積在小血管壁上,引發炎症反應。這種炎症反應會導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紅細胞滲出到皮下組織,形成典型的紫癜皮疹。
過敏性紫癜的誘因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感染、食物過敏、藥物過敏和環境因素。其中,鏈球菌感染是最常見的誘因之一,約佔病例的30%。此外,某些食物(如牛奶、雞蛋、海鮮)和藥物(如抗生素、非類固醇消炎藥)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導致紫癜的發生。
過敏性紫癜的診斷主要基於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皮膚紫癜、腹痛、關節痛和腎臟受累等。實驗室檢查則包括血常規、尿常規和凝血功能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過敏性紫癜的臨床表現多樣,最常見的是皮膚紫癜,表現為對稱分佈的紅色或紫色斑點,多見於下肢和臀部。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腹痛、關節痛和腎炎等症狀。腹痛通常是由於消化道血管炎引起的,嚴重時可能導致腸套疊或腸穿孔。關節痛則多見於膝關節和踝關節,通常不會導致關節變形。腎臟受累表現為血尿、蛋白尿,嚴重時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
實驗室檢查是診斷過敏性紫癜的重要手段。血常規可能顯示輕度貧血和白細胞計數升高;尿常規則可能發現血尿和蛋白尿,提示腎臟受累。凝血功能檢查通常正常,這有助於與其他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區分。此外,血清IgA水平升高也是過敏性紫癜的一個特徵性表現。
過敏性紫癜的傳統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對症治療。藥物治療以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為主,旨在控制炎症反應;對症治療則包括止痛、止血等措施,以緩解患者的症狀。
類固醇(如潑尼松)是過敏性紫癜的一線治療藥物,能夠有效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皮膚、關節和消化道的症狀。對於腎臟受累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以控制病情。此外,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也可用於緩解過敏症狀。
對症治療是過敏性紫癜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關節痛和腹痛的患者,可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如布洛芬)緩解疼痛;對於出血症狀,則可能需要使用止血藥物(如氨甲環酸)。此外,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和休息也有助於病情的恢復。
近年來,過敏性紫癜的治療取得了許多新進展,包括新型藥物(如生物製劑、小分子藥物)、飲食療法和生活方式調整等。這些新方法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還減少了傳統藥物的副作用。 撥筋香港
生物製劑(如利妥昔單抗)和小分子藥物(如JAK抑制劑)是過敏性紫癜治療的新選擇。這些藥物能夠特異性靶向免疫系統的關鍵分子,有效控制炎症反應,且副作用較少。研究顯示,生物製劑對於難治性過敏性紫癜的有效率可達70%以上。
飲食療法在過敏性紫癜的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患者應避免攝入已知的過敏原(如牛奶、雞蛋、海鮮等),並增加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K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綠葉蔬菜),以增強血管壁的強度和減少出血風險。
生活方式調整對於過敏性紫癜的治療和預防復發至關重要。患者應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避免熬夜;適度運動(如散步、瑜伽)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減輕壓力(如冥想、深呼吸)則可以減少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
過敏性紫癜的長期管理包括定期複診、監測病情和預防復發。通過科學的管理,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復發風險。
定期複診是過敏性紫癜長期管理的關鍵。患者應每3-6個月進行一次尿常規和腎功能檢查,以監測腎臟受累的情況。對於病情穩定的患者,可以逐漸減少藥物的劑量,但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預防復發是過敏性紫癜長期管理的重要目標。患者應避免接觸已知的過敏原(如特定食物、藥物、環境因素等),並通過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和充足睡眠來增強免疫力。此外,接種流感疫苗等預防性措施也有助於減少感染誘發的復發風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