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科學家已經在不依賴任何中間安全中繼的情況下,在1,120公里範圍內實現了全球首個量子密鑰分發。
專家說,這是建設實用的全球規模,超安全的量子互聯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是實際技術可能還需要數年的時間。
量子密鑰分發稱為QKD,是一種用於實現安全通信的技術,該技術使用基於量子力學定律的加密協議。如今的QKD主要通過地面上的光纖進行,很少使用量子衛星。
這些協議可以生成秘密安全密鑰,通過允許管理機構發現試圖攔截通信的竊聽者,從而在設備之間進行更安全的數據傳輸。
量子物理學家,這項研究的首席科學家潘建偉說:“ QKD在理論上是高度安全的。但實際上,光子源和檢測器等設備的缺陷可能會帶來安全風險。”
此外,通過光纖的QKD容易受到干擾,如果不依靠中間中繼器來增強信號就無法超長距離發送。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Pan和他的團隊測試了一種新的QKD協議方法,該方法使用衛星而不是地面中繼。
他們通過使用中國的量子科學衛星Micius在Delingha和烏魯木齊的地面站之間以0.12比特/秒的速度發送秘密密鑰,相隔約1,120公里,從而實現了這一目標。
經過同行評審的評論稱該研究為“開創性實驗”,是“為QKD建立全球網絡,更廣泛地說,為量子通信建立量子互聯網的重要一步。”
量子密碼學的奠基人之一吉爾斯·布拉薩德(Gilles Brassard)說,如果安全的長距離量子通信技術最終問世,“這將實現所有密碼學家夢dream以求的數千年聖杯。”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王建宇說,這項研究已經證明了這項新技術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下一步應該增加其通信能力以使其實用。
他說:“現在說技術何時將進入大眾市場還為時過早。” “但是在接下來的三到五年中,我們可能會看到這種方法效率的另一個飛躍,這可能足以滿足一個國家的金融和安全通信需求。”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