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纖維瘤

什麼是乳房纖維瘤?

乳房纖維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乳房腫瘤,主要由乳腺組織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它通常呈現為邊界清晰、可移動的圓形或橢圓形腫塊,質地較硬但富有彈性。乳房纖維瘤好發於15-35歲的女性,尤其在20-30歲之間最為常見。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的統計數據,約10%的女性一生中會出現乳房纖維瘤,其中多數為單發性病灶。

與乳癌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乳房纖維瘤的腫塊邊界清晰、活動性好,而惡性腫瘤通常邊界模糊且固定;其次,纖維瘤的生長速度較慢,且不會侵犯周圍組織;最後,通過影像學檢查可以發現纖維瘤具有特徵性的均勻結構,而惡性腫瘤則常呈現不規則形狀和內部結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乳房纖維瘤本身不會惡變,但患有纖維瘤的女性仍需定期檢查,因為這可能意味著乳房組織對激素較為敏感。

乳房纖維瘤的成因探討

激素影響

雌激素被認為是導致乳房纖維瘤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月經週期中,雌激素水平的波動會刺激乳腺組織增生。研究顯示,使用口服避孕藥或接受激素替代療法的女性,其發生乳房纖維瘤的風險可能略有增加。此外,懷孕期間由於激素水平顯著升高,也可能導致現有纖維瘤暫時性增大。

年齡與體質因素

乳房纖維瘤最常見於青春期後至停經前的女性,這與生殖激素的活躍分泌期高度吻合。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亞洲女性相較於西方女性,出現乳房纖維瘤的平均年齡更早,可能與體質差異有關。體重過輕(BMI

其他潛在風險因素

  • 家族史:有乳房纖維瘤家族史的女性風險增加2-3倍
  • 咖啡因攝入:部分研究顯示高咖啡因攝入可能與纖維瘤有關
  • 壓力因素:長期壓力可能影響內分泌平衡
  • 飲食習慣:高脂肪飲食可能增加風險

乳房纖維瘤的常見症狀

觸摸到的腫塊:大小、形狀、質地

乳房纖維瘤最典型的表現是可觸及的腫塊,大小通常為1-3公分,但也有可能長到5公分以上(稱為巨大纖維瘤)。這些腫塊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觸感類似橡皮擦的彈性質地,且可在乳房組織中自由移動。香港瑪麗醫院的臨床數據顯示,約85%的纖維瘤發生在乳房外上象限,這與乳腺組織的分布密度有關。

疼痛與不適感

大多數乳房纖維瘤不會引起疼痛,但在月經前可能因激素變化而出現輕微脹痛或壓痛感。約15-20%的患者會報告有周期性不適,這種疼痛通常隨著月經周期而變化。值得注意的是,若疼痛持續且與月經周期無關,應考慮其他診斷可能。

生長速度與變化

乳房纖維瘤通常生長緩慢,可能在數月或數年間保持穩定大小。青春期女性的纖維瘤可能生長較快,而停經後往往會縮小。香港一項追蹤研究發現,約10%的纖維瘤會在2年內自行縮小,30%保持穩定,60%有輕微增大(年均增長

乳房纖維瘤的診斷方法

乳房自我檢查的重要性

規律的乳房自我檢查是早期發現異常的關鍵。建議每月月經結束後5-7天進行檢查,此時乳房最不脹痛。檢查時應注意任何新出現的腫塊、形狀改變或皮膚異常。香港防癌會建議採用「看、觸、擠」三步驟:在鏡前觀察乳房外觀變化;用指腹以螺旋方式觸摸整個乳房;輕輕擠壓乳頭檢查有無分泌物。

專業醫師的觸診

當發現可疑腫塊時,應尋求乳腺專科醫師評估。醫師會詳細詢問病史,包括月經狀況、家族史等,並進行系統性乳房檢查。根據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的指引,醫師會記錄腫塊的位置、大小、形狀、質地、活動度和有無壓痛等特徵,這些信息對鑑別診斷非常重要。

影像學檢查: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

檢查方式 適用年齡 優勢 限制
乳房超音波 各年齡層,尤其 無輻射、可區分囊腫與實質腫塊 依賴操作者技術
乳房X光攝影 ≥40歲 可發現微小鈣化點 對緻密乳房組織敏感度低

細胞病理學檢查:細針抽吸、切片檢查

對於不典型的病灶,可能需要進行病理學檢查。細針抽吸(FNA)是用細針抽取少量細胞檢查,過程簡單但可能有假陰性結果。核心針切片(CNB)則能取得組織條進行更準確的診斷,是香港目前最常用的確診方法。在極少數情況下,若腫塊持續增大或影像學特徵可疑,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後進行病理檢查以完全排除惡性可能。

乳腺健康 女性健康 良性腫瘤

5


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