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社會,借貸已成為許多人解決資金周轉問題的常見方式,無論是透過傳統的銀行機構、民間借貸公司,還是近年來興起的網上借貸平台,都能提供各種低息借貸方案。然而,借貸市場的快速發展也伴隨著諸多風險與陷阱,尤其是一些不法業者利用借款人急需資金的心理,設下各種圈套,導致借款人陷入更嚴重的財務困境。根據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統計,2022年關於借貸糾紛的投訴案件超過500宗,其中涉及高利貸、不當催收等問題的比例高達60%以上。
高利貸是借貸市場中最常見的陷阱之一。根據香港《放債人條例》,合法年利率不得超過48%,但許多不法借貸公司會以「低息借貸」為幌子,實際利率卻遠高於此。例如,某些網上借貸平台會以「日息0.1%」吸引借款人,但換算成年利率卻高達36.5%,若加上其他隱藏費用,總成本可能超過法定上限。借款人若未仔細計算,很容易陷入債務滾雪球的惡性循環。
另一種常見手法是「預扣利息」,即借貸公司在放款時先行扣除部分利息或費用,導致借款人實際拿到的金額少於合約記載的貸款額。例如,借款10萬港元,但業者可能以「手續費」名義扣除20%,實際僅撥款8萬港元,卻仍需按10萬本金還款。這種做法不僅違反公平原則,也可能導致借款人的資金缺口進一步擴大。
許多借貸公司或網上借貸平台會在合約中夾雜各種名目的費用,例如:
這些費用往往以小字標註或口頭告知,借款人若未仔細審閱合約,很容易忽略其累積的沉重負擔。
部分不法業者會要求借款人提供擔保品,但實際上卻可能盜用或偽造他人財產作為抵押。例如,以「無需抵押」為誘餌,後續卻要求借款人提供身分證、銀行帳戶等資料,並以此偽造文件進行非法借貸。香港警方曾破獲多起類似案件,受害者不僅背負巨額債務,個人信用也受到嚴重影響。 借貸 公司
在申請低息借貸時,借款人通常需提供身分證、住址證明、收入證明等敏感資料。然而,部分借貸公司或網上借貸平台會將這些資料轉售給第三方,甚至用於詐騙活動。根據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的數據,2021年因借貸申請導致的個資外洩案件佔總投訴量的15%。
當借款人無法按時還款時,部分借貸公司會採取恐嚇、騷擾、公開個資等非法手段催收。例如,連續撥打騷擾電話、寄送恐嚇信函,甚至到工作場所或住處圍堵。這些行為不僅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也可能對借款人造成心理與生理上的傷害。
在申請低息借貸前,務必確認借貸公司是否持有香港放債人牌照,並查閱其過往評價與投訴記錄。可透過以下管道驗證:
對於網上借貸平台,更應確認其網站安全性(如HTTPS加密)、實體聯絡地址與客服管道,避免僅憑網路廣告就輕率申請。
簽署任何借貸合約前,務必要求業者提供完整書面條款,並特別注意以下細節:
| 項目 | 注意事項 |
|---|---|
| 利率 | 確認是年利率或月利率,換算後是否超過48%法定上限 |
| 費用 | 列出所有手續費、管理費、罰金等明細 |
| 還款方式 | 每月還款金額、期數、提前還款條件 |
| 違約條款 | 遲延還款的處理方式與額外費用 |
若對條款有任何疑問,應要求業者清楚解釋,必要時可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審閱。
在確認借貸公司的合法性前,切勿隨意提供身分證副本、銀行帳戶資料、收入證明等敏感資訊。若需提交文件,建議:
若借貸公司提出以下要求,應立即拒絕並終止交易:
無論是透過實體借貸公司或網上借貸平台,都應妥善保存以下資料:
這些文件在發生糾紛時,將成為維護自身權益的關鍵證據。
若對借貸條款或業者行為有疑慮,可向以下單位尋求幫助:
若發現利率或費用計算有誤,應立即以書面方式向借貸公司提出異議,要求更正並保留往來紀錄。許多合法業者會願意重新審視條款,尤其是當借款人能提出具體證據時。
若協商未果,可根據案件性質向以下機構投訴:
| 問題類型 | 受理單位 |
|---|---|
| 高利貸、不當催收 | 香港警察商業罪案調查科 |
| 持牌放債人違規 | 金融管理局 |
| 合約糾紛、不實廣告 | 消費者委員會 |
| 個資外洩 |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 |
對於嚴重糾紛,可考慮透過小額錢債審裁處(7.5萬港元以下)或法院提起訴訟。建議先諮詢律師評估勝訴可能性與成本效益,部分NGO也提供法律扶助服務。
香港《放債人條例》明確規定:
《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要求借貸公司:
《不合情理合約條例》賦權法院撤銷那些「顯失公平」的借貸合約,尤其是當借款人處於弱勢地位(如急需資金、不理解條款)時簽訂的不利條款。
借貸是一把雙面刃,妥善運用可解決短期資金需求,但若誤入陷阱則可能引發長期財務危機。無論是選擇傳統借貸公司或新興的網上借貸平台,都應謹記「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對過於優惠的低息借貸方案保持警惕。養成閱讀合約細節的習慣、保留交易憑證、善用政府監管資源,才能在借貸過程中有效保護自身權益。當發現任何可疑情況時,立即停止交易並尋求專業協助,才是避免陷入借貸陷阱的最佳策略。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