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健身旅程中,許多人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初期透過基本的飲食控制和訓練計畫,能夠明顯感受到體脂下降與肌肉增長。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進步逐漸停滯,體重不再變化,肌肉增長也趨於平緩。這就是所謂的「瓶頸期」,意味著身體已經適應了現有的刺激,需要更進階的策略來突破。
根據香港健身協會2022年的調查顯示,約有65%的健身愛好者在持續訓練6個月後會遇到瓶頸。這不僅是生理上的適應,也與心理疲勞有關。此時,單純增加訓練量或進一步減少熱量攝取可能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導致過度訓練或代謝下降。
進階策略的核心在於「個性化」。每個人的基因、代謝率、生活壓力等因素都不同,因此需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方法。例如,有些人對碳水循環反應良好,有些人則更適合間歇性斷食。關鍵在於理解身體訊號,並靈活調整策略。
飲食是增肌減脂的基石,當基本熱量控制不再有效時,需要更精細的營養策略。以下是幾種經過科學驗證的進階飲食方法:
這種方法根據訓練強度調整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高強度訓練日增加碳水攝取(約3-5克/公斤體重),提供足夠能量並促進恢復;低強度或休息日則減少碳水(約1-2克/公斤體重),讓身體更依賴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香港大學運動科學系的研究發現,採用碳水循環的運動員,其體脂下降速度比傳統飲食組快22%。
通過控制進食時間窗口(如16:8或18:6),可以提高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脂肪燃燒。香港營養學會建議,初學者可以從12小時斷食開始,逐步延長斷食時間。值得注意的是,斷食期間仍需確保蛋白質攝入充足,以避免肌肉流失。
這是一種在減脂後期逐漸增加熱量攝取的方法,目的是修復因長期熱量赤字而下降的代謝率。通常每週增加50-100大卡,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這種方法特別適合那些已經達到較低體脂(男性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普及,現在可以根據個人基因特徵制定飲食計畫。例如,APOA2基因變異者對飽和脂肪更敏感,而FTO基因變異者則可能對蛋白質攝取有更好反應。香港幾家高端健身中心已開始提供這類服務,收費約在3000-5000港幣。
當傳統的3組12次訓練不再帶來進步時,需要引入更高階的訓練技巧來突破平台期。
將兩個或多個針對不同肌群的動作連續進行,中間不休息。例如,做完臥推後立即進行划船。這種方法不僅節省時間,還能提高代謝壓力,促進生長激素分泌。研究顯示,超組訓練可以讓訓練後24小時的熱量消耗增加15-20%。
當在某一重量下達到力竭後,立即減輕重量繼續訓練。例如,先用30公斤做啞鈴肩推至力竭,然後換25公斤繼續。這種方法能大幅增加肌肉充血量,促進肌纖維損傷與後續修復。建議每2-3週進行一次漸降組訓練,以避免過度疲勞。
在動作的特定位置保持靜止收縮(如深蹲的最低點保持10-30秒),可以激活更多肌纖維,特別是有助於突破力量瓶頸。香港體育學院的研究發現,將等長收縮納入訓練計畫的舉重選手,其最大肌力在8週後平均提升了7.3%。
人體會在4-6週內適應相同的訓練刺激。因此,建議每4週改變訓練變量,包括:動作選擇、組數次數、休息時間、節奏等。例如,可以交替進行肌肥大期(8-12次)和力量期(3-6次)。
睡眠是增肌減脂最被低估的因素之一。香港睡眠醫學會的數據顯示,超過40%的香港成年人睡眠不足7小時,這嚴重影響了健身效果。
深度睡眠階段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對肌肉修復至關重要。建議:
營養方面,可以考慮補充:
長期壓力會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這種激素會促進肌肉分解和脂肪堆積,特別是腹部脂肪。香港心理衛生會的調查發現,約35%的健身愛好者因工作壓力而影響訓練效果。
有效的壓力管理方法包括:
心理層面,保持成長型思維很重要。將瓶頸視為進步的機會,而非失敗。必要時可以尋求專業教練或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有效的進度監控是突破瓶頸的關鍵。香港健身教練協會建議至少每2週進行一次全面評估,包括:
| 指標 | 測量方法 | 頻率 |
|---|---|---|
| 體重 | 早晨空腹測量 | 每週2-3次 |
| 體脂率 | 皮脂夾或生物阻抗 | 每2週 |
| 圍度 | 胸、腰、臀、臂等 | 每2週 |
| 力量水平 | 主要動作的1RM測試 | 每4週 |
除了客觀數據,主觀感受也很重要。訓練日記應記錄:
當數據顯示進步停滯超過3週時,就應該考慮調整策略。可能的調整方向包括:改變熱量攝取、調整宏量營養素比例、變換訓練變量等。
健身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新的研究和技術層出不窮。保持開放的心態,持續學習是長期成功的關鍵。香港目前有多個專業健身認證課程,如ACSM、NASM等,適合想要深入學習的人士。
記住,瓶頸不是終點,而是進步的契機。通過系統性的進階策略,結合耐心與堅持,每個人都能在增肌減脂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正如著名健身教練Charles Poliquin所說:『如果你在做的事情沒有效果,那就改變它。瘋狂的定義就是重複同樣的事情卻期待不同的結果。』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