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社會,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而高膽固醇則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為了控制膽固醇水平,許多醫生會建議患者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尤其是他汀類藥物(Statins)。然而,關於降膽固醇藥物副作用的資訊充斥在網絡上,導致許多民眾對這類藥物產生恐懼與抗拒心理。有些人甚至因為擔心副作用而擅自停藥,這不僅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反而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此,正確理解降膽固醇藥物的副作用,並學會如何應對,是每位患者都應該掌握的知識。
許多患者擔心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會引起肌肉疼痛,甚至有人因此拒絕用藥。事實上,肌肉疼痛確實是他汀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但並非所有人都會出現這種症狀。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約有5%至10%的患者在服用他汀類藥物後會出現輕微的肌肉疼痛或不適。然而,嚴重的肌肉病變(如橫紋肌溶解症)則非常罕見,發生率低於0.1%。
以下幾類患者更容易出現肌肉疼痛的副作用:
運動後的肌肉疼痛通常會在幾天內緩解,且疼痛部位多集中在運動時使用的肌肉群。而藥物引起的肌肉疼痛則可能持續較久,且疼痛範圍較廣泛,甚至伴隨無力感。若出現後者,應及時就醫檢查肌酸激酶(CK)水平,以評估肌肉損傷程度。
另一個常見的迷思是降膽固醇藥物一定會傷肝。事實上,雖然他汀類藥物可能引起肝功能異常,但發生率並不高。根據香港大學的研究,約有1%至3%的患者會出現輕微的肝酶升高,但這種情況通常是暫時性的,且不會對肝臟造成永久性損害。
在開始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前,醫生通常會建議患者先進行肝功能檢查,以建立基準值(baseline)。服藥後,應定期(如每3至6個月)監測肝酶水平。若肝酶升高至正常值的3倍以上,醫生可能會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其他類型的降膽固醇藥物。
值得注意的是,肝功能異常並非全由降膽固醇藥物引起。以下因素也可能導致肝酶升高:
近年來,有傳言指出降膽固醇藥物可能導致失智或記憶力減退,這讓許多中老年患者感到擔憂。然而,目前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且多數大型研究顯示,他汀類藥物並不會增加失智風險。相反,部分研究甚至發現,他汀類藥物可能有助於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這可能與其抗炎和保護血管的作用有關。
一項針對香港老年人口的研究發現,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其認知功能衰退速度較未服用者慢。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他汀類藥物改善腦部血流和減少血管性失智的風險有關。
當患者出現記憶力減退時,不應立即歸咎於降膽固醇藥物。以下因素更可能是導致認知功能下降的原因:
許多患者誤以為一旦開始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就必須終身服藥。事實上,是否停藥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評估決定。對於那些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使膽固醇水平明顯下降的患者,在醫生監督下逐步減量或停藥是可能的。
醫生在考慮是否讓患者停用降膽固醇藥物時,通常會評估以下因素:
即使成功停藥,患者仍應定期監測膽固醇水平,因為停藥後膽固醇可能會再次升高。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建議,停藥後的前3個月應每月檢查一次膽固醇,之後可根據情況調整為每3至6個月檢查一次。
要降低降膽固醇藥物的副作用風險,第一步就是與醫生建立良好的溝通。在開始用藥前,應詳細告知醫生以下資訊:
目前市面上有多種降膽固醇藥物,每種藥物的作用機制和副作用略有不同。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例如:
即使沒有明顯不適,定期檢查仍是監測藥物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一般建議: 降胆固醇药副作用
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增強降膽固醇藥物的效果,還能減少所需藥物劑量,從而降低副作用風險。建議:
降膽固醇藥物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工具,雖然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但多數情況下這些副作用是可監測和管理的。與其因為擔心副作用而拒絕治療,不如與醫生合作,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記住,未經控制的高膽固醇對健康的威脅,遠大於降膽固醇藥物可能帶來的風險。
每位患者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沒有一種治療方案適合所有人。通過與醫生保持良好溝通,定期監測相關指標,並適時調整治療計劃,大多數患者都能在控制膽固醇的同時,將藥物副作用降至最低。香港心臟基金會提醒,切勿因網絡上的片面資訊而自行調整藥物,有任何疑慮都應諮詢專業醫療意見。 餐後2小時血糖值 沙參玉竹麥冬百合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