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腫,醫學上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瘤」,是子宮內膜組織異位生長在卵巢上形成的囊腫。這些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會隨著月經週期出血,但血液無法排出體外,逐漸積聚形成囊腫。由於積血呈現深褐色,外觀類似巧克力,因此得名。
巧克力囊腫不僅會引起疼痛,還可能影響生育能力。根據香港婦產科醫學會的數據,約10-15%的育齡女性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其中30-50%會發展成巧克力囊腫。
目前醫學界對巧克力囊腫的確切成因尚未完全明確,但主要理論包括:
巧克力囊腫的症狀因人而異,常見表現包括:
症狀 | 發生率 |
---|---|
經痛 | 70-80% |
慢性盆腔疼痛 | 50-60% |
性交疼痛 | 40-50% |
不孕 | 30-40% |
許多女性都想知道「巧克力囊腫會消失嗎」或「」。事實上,巧克力囊腫自然縮小的可能性存在,但機率不高。根據香港瑪麗醫院的臨床觀察,約15-20%的小型囊腫(直徑小於3cm)可能隨時間自然縮小,但大多數情況下需要醫療介入。
影響巧克力囊腫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
香港一名32歲女性患者,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右側卵巢有2.8cm巧克力囊腫。在調整生活方式(包括規律運動、飲食調整)半年後,囊腫縮小至1.5cm。此案例顯示,雖然自然縮小不常見,但確實可能發生。
適當的飲食調整可能有助於控制巧克力囊腫:
規律運動可以改善盆腔血液循環,建議每周至少3次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瑜伽中的某些體位(如貓牛式、嬰兒式)特別有助於緩解盆腔壓力。
長期壓力會影響荷爾蒙平衡,可能加劇巧克力囊腫症狀。建議透過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管理壓力,每天至少留出15分鐘進行放鬆練習。
常用藥物包括:
當囊腫較大(通常超過5cm)或症狀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是目前最常用的微創手術方式,恢復快且疤痕小。
選擇治療方式時需考慮:
巧克力囊腫雖然可能帶來不適,但通過適當的治療和管理,大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關鍵是及早就醫,與專業醫師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無論是選擇觀察等待、藥物治療還是手術介入,都應基於專業醫療建議做出決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