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中風,超聲波檢查

一、 引言

腦血管疾病長期位居香港十大死因前三名,其中缺血性中風更佔所有中風案例的八成以上。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後,隱藏著一個關鍵的健康守門員——頸動脈。頸動脈如同供應大腦營養的雙主干道,位於頸部兩側,負責將心臟泵出的血液輸送至腦部。當這兩條生命通道因動脈粥樣硬化產生斑塊,就像水管中生鏽積垢般逐漸狹窄,最終可能導致血流受阻或斑塊脫落,引發腦部缺氧壞死。香港衛生署近年統計顯示,50歲以上市民中有近15%存在無症狀頸動脈狹窄,這正是戰役中最需要突破的盲點。

現代醫療中,已成為守護頸動脈健康的重要利器。這項非侵入性檢查能如同「血管監視器」般,即時呈現血管內部的真實狀況。透過高頻聲波成像技術,醫師可精準評估血管壁厚度、斑塊性質與血流速度,在患者尚未出現明顯症狀前就預警中風風險。香港中風學會的臨床指引明確指出,定期接受頸動脈超聲波篩查,能降低高風險族群約35%的中風發生率。這種「防患於未然」的積極作為,正是現代預防醫學的核心精神。

二、 什麼是頸動脈超聲波?

頸動脈超聲波運用物理學都卜勒效應原理,透過探頭發射2-15兆赫茲的高頻聲波。這些聲波在接觸流動血液中的紅血球後,會產生頻率變化並被儀器接收,經電腦運算轉換成即時動態影像。整個過程如同為血管進行「聲納掃描」,既能顯示血管結構,又能量化血流參數。香港各大醫院目前採用的第三代超聲波儀器,其解析度可達0.1毫米,甚至能清晰辨識斑塊內的脂質核心與纖維帽結構。

這項先進的超聲波檢查能提供三大關鍵資訊:首先是動脈硬化程度,透過測量血管內膜中層厚度(IMT),若超過1.0毫米即屬異常增厚;其次是血管狹窄程度,利用都卜勒頻譜分析計算血流速度,當收縮期峰值流速超過125cm/s即提示狹窄超過50%;最後是斑塊特性評估,包括:

  • 軟斑塊:含大量脂質,易破裂脫落
  • 硬斑塊:以鈣化為主,相對穩定
  • 潰瘍性斑塊:表面不規則,血栓風險高

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的研究數據顯示,超聲波診斷頸動脈狹窄的準確度可達92%,與傳統血管造影相較更具安全性與重複性優勢。

三、 為什麼要做頸動脈超聲波?

頸動脈病變的發展猶如沉默的計時炸彈,多數患者在血管狹窄達70%前幾乎毫無症狀。香港中風基金會的調查發現,近六成中風患者在發病前完全未察覺自身頸動脈異常。透過定期超聲波檢查實現早期偵測,能在血管狹窄程度尚屬輕中度時(通常指50%以下)就採取介入措施。此時透過藥物與生活型態調整,仍有機會逆轉斑塊進展。香港瑪麗醫院的追蹤研究證實,早期發現頸動脈斑塊並接受治療的患者,五年內中風風險可降低42%。

這項檢查更是個人化預防中風策略的基石。醫師能根據超聲波結果量化中風風險,當狹窄程度達50-69%屬中度風險,70%以上則屬高風險。此外,斑塊特性也是關鍵指標,軟斑塊即使僅造成30%狹窄,其風險可能更勝穩定的硬斑塊造成的50%狹窄。這些精準數據直接影響治療決策:輕度狹窄可能只需抗血小板藥物,中度以上可能需合併降血脂藥,而嚴重狹窄且伴有症狀者,則需評估手術必要性。香港神經外科專科學院建議,所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都應在48小時內完成頸動脈超聲波檢查。

四、 哪些人應該做頸動脈超聲波?

根據香港衛生署最新頒布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以下六大族群應將頸動脈超聲波納入定期健康檢查項目:

高血壓患者

持續高壓血流會直接衝擊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硬化形成。香港高血壓聯盟統計顯示,收縮壓每升高20mmHg,頸動脈斑塊發生率就增加31%。血壓控制不良者(>140/90mmHg)建議每年檢查一次。

高血脂患者

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超標者,過多脂質易沉積在血管壁形成粥樣斑塊。香港血脂學會研究指出,LDL-C每降低1mmol/L,頸動脈斑塊進展速度可減緩25%。

糖尿病患者

高血糖會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增加發炎反應。香港糖尿聯會資料顯示,糖尿病患發生頸動脈狹窄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4倍,且病變進程更快。

吸煙者

香煙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會直接損傷血管內皮,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的調查發現,每日吸煙超過10支者,其頸動脈硬化程度較非吸煙者提前10-15年。

有中風家族史者

若直系親屬曾在60歲前發生中風,自身風險將增加三成。香港遺傳性腦血管疾病登記處建議,這類族群應從40歲開始篩查。

年齡超過50歲者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自然老化加上長期風險因素累積,香港醫院管理局數據顯示,50-69歲族群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盛行率達8%,70歲以上更攀升至21%。

五、 頸動脈超聲波的流程及注意事項

接受頸動脈超聲波檢查前,患者需進行簡單準備。檢查前24小時應避免攝取含咖啡因飲品,因咖啡因可能導致血管收縮影響血流數據。當天請穿著開口寬鬆的衣領,勿佩戴項鍊等頸部飾物。若同時安排血脂檢測,則需空腹8小時,但若單純進行超聲波檢查則無需禁食。藥物部分,除醫師特別指示外,常規服用的血壓藥、降血脂藥應照常服用,以反映真實治療狀態。

檢查過程約需20-40分鐘,患者平躺於檢查台,頸部稍微後仰。醫師會在頸部塗抹透明凝膠以確保探頭與皮膚密合,隨後以手持探頭沿頸部兩側滑動。過程中患者可能聽到血流產生的「嗖嗖」聲,這是都卜勒效應的正常現象。專業的放射師或血管超聲波醫師會系統性評估:

  • 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的血管結構
  • 血流速度與方向光譜分析
  • 斑塊位置、大小、形態特徵
  • 血管狹窄程度的量化計算

香港認可的血管超聲波醫師需完成至少500例操作經驗,確保檢查品質。

檢查報告通常包含文字描述與影像記錄,關鍵指標包括:

評估項目 正常範圍 異常標準
血管內膜中層厚度 ≥1.0mm
收縮期峰值流速 >125 cm/s
舒張末期流速 >40 cm/s
狹窄程度分級 0% 輕度(

報告解讀應由專科醫師進行,綜合臨床狀況給予個別化建議,切勿自行判讀以免誤解。

六、 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法

根據香港神經血管疾病診療指引,頸動脈狹窄的治療需分層管理。對於狹窄程度低於50%的無症狀患者,首重藥物治療與生活型態調整。藥物治療三大支柱包括: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或氯吡格雷)預防血栓形成;他汀類降血脂藥物(如阿托伐他汀)不僅降低膽固醇,更能穩定斑塊減少發炎;若合併高血壓或糖尿病,則需嚴格控制血壓與血糖。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證實,標準化藥物治療可使輕中度狹窄患者的斑塊體積減少12%,中風相對風險降低44%。

當狹窄程度超過70%(無症狀患者)或超過50%(已有相關神經症狀患者),則需評估手術介入。傳統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由神經血管外科醫師直接切開頸動脈,移除粥樣硬化斑塊,適用於較年輕、預期壽命較長的患者。香港伊莉莎白醫院的數據顯示,CEA手術後30天內中風或死亡率約為2.3%。較新的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S)則透過血管內途徑,在狹窄處放置金屬支架撐開血管,創傷較小,特別適合高齡、合併多重疾病或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指出,CAS術後30天併發症率約為3.1%。兩種手術的選擇需經腦神經內科、放射科與血管外科醫師組成的團隊全面評估,考量患者具體狀況與醫師專業經驗。

七、 結語

預防中風的整體策略中,頸動脈超聲波檢查猶如一位盡責的哨兵,為我們提供關鍵的預警情報。這項安全、無痛且高效的檢查技術,能讓我們在疾病尚處萌芽階段就掌握先機。香港近年推動的「腦血管健康篩檢計劃」已證實,針對高風險族群進行系統性頸動脈超聲波篩查,可節約後續約30%的中風醫療支出。與其被動等待症狀出現,不如主動出擊守護健康。

特別呼籲所有符合高風險條件的市民,應將頸動脈超聲波納入個人健康管理常規。香港多間公立醫院及私營醫療中心現已提供相關服務,檢查費用約在800-2000港幣之間,部分更已納入專科門診補助範圍。記住,一次簡單的檢查可能換來數十年的腦部健康,這絕對是人生中最值得的健康投資。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正視頸動脈健康,共同構築堅實的預防中風防線。

2


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