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脂腺增生是一種常見的良性皮膚病變,主要特徵為皮脂腺過度增生形成的黃色至膚色丘疹。根據香港皮膚科醫學會2022年統計,此病變在30歲以上成年人的發生率約達15%,且隨年齡增長發生率逐漸上升。病因主要與荷爾蒙變化、紫外線暴露及遺傳因素相關,好發部位集中於面部T字區域,特別是前額、鼻部及臉頰,這些區域的皮脂腺分布本就較為密集。
臨床表現通常為1-3毫米的柔軟丘疹,中央常見臍窩狀凹陷,按壓時可能排出皮脂分泌物。患者多無明顯不適,但可能因美觀問題就診。需特別注意與基底細胞癌、傳染性軟疣及皮脂腺腺瘤的區別:基底細胞癌邊緣常呈珍珠樣光澤且伴隨微血管擴張;傳染性軟疣中央凹陷更明顯且具傳染性;皮脂腺腺瘤則較為罕見且可能與內臟惡性腫瘤相關。
透過sebaceous hyperplasia dermoscopy檢查,可清晰觀察到獨特的「黃花樣」結構,這是由多個黃白色皮脂腺小葉圍繞中央毛囊開口形成。在皮膚鏡下,這些小葉呈現均勻的乳黃色至鵝黃色,邊界清晰,排列規則。中央血管結構常呈現「皇冠樣」或「輻射狀」模式,這是與惡性病變鑑別的重要依據。
在辨識皮脂腺小葉時,需注意三個關鍵特徵:首先,小葉大小均一,直徑通常為0.1-0.5毫米;其次,顏色均勻無色素沉著;最後,小葉間隔規則,呈蜂窩狀排列。與pigmented actinic keratosis dermoscopy的區別在於,後者常見灰褐色偽網絡結構及角化過度,且無明顯的黃色小葉結構。
與基底細胞癌的區分要點包括:基底細胞癌的血管模式多為樹枝狀或葉狀,且常伴隨藍灰色卵巢巢結構;而皮脂腺增生的血管僅限於中央區域,周邊無異常血管增生。香港瑪麗醫院皮膚科2023年的研究顯示,結合皮膚鏡特徵可使皮脂腺增生的診斷準確率從臨床肉眼診斷的68%提升至94%。
進行皮脂腺增生皮膚鏡檢查前,需完成以下準備工作:首先清潔皮膚表面,去除護膚品及皮脂殘留;接著使用70%酒精消毒皮膚鏡接觸面;對於角質較厚的病變,可先塗抹礦物油增強透光性。檢查環境的光線應保持穩定,避免強光直射影響觀察。
在不同放大倍率下的觀察要點:
拍攝清晰皮膚鏡圖像的關鍵在於:使用穩定的三腳架固定設備,調整適當的光源強度(建議3000-5000K色溫),確保鏡頭與皮膚表面垂直接觸。儲存圖像時應包含病變編號、檢查日期及放大倍率等資訊,方便後續追蹤比較。選擇設備時需綜合考慮dermascope price與功能的平衡,香港市面上的專業皮膚鏡價格範圍通常在8,000至25,000港幣之間。
非侵入性治療首選包括局部塗抹維生素A酸衍生物,如0.1%他扎羅汀凝膠,每日一次連續使用8-12週可見到明顯改善。雷射治療方面,香港養和醫院皮膚科臨床數據顯示,使用1450nm二極體雷射進行3-4次治療,間隔4週,有效率可達85%。其他選擇還包括強脈衝光(IPL)和光動力療法(PDT),特別適合多發性病變的患者。
侵入性治療適用於較大或頑固性病變:
|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治癒率 | 恢復期 |
|---|---|---|---|
| 電燒治療 | 單個較大病灶 | 90% | 7-10天 |
| 手術切除 | 懷疑惡性病變 | 98% | 10-14天 |
| 冷凍治療 | 多發小病灶 | 75% | 5-7天 |
治療後護理需注意:保持傷口清潔乾燥,使用抗生素藥膏預防感染,避免日曬並規律使用防曬產品。術後一週內避免使用刺激性護膚品,如有異常紅腫或分泌物應立即回診。定期追蹤檢查建議每6-12個月一次,特別是對於多發性病變患者。
針對皮脂腺增生的皮膚鏡檢查,設備需滿足以下要求:放大倍率至少30倍以上,解析度不低於1024x768像素,具備偏振光與非偏振光雙模式。光源系統應能提供均勻無影照明,色溫控制在4500-5500K範圍內,以準確呈現皮脂腺的黃色調特徵。
香港市場主要品牌比較:
在評估dermascope price時,需考慮長期使用成本。入門級設備(8,000-15,000港幣)適合初學者;中階設備(15,000-30,000港幣)提供更好的影像品質;高階系統(30,000港幣以上)則包含影像管理軟體。建議選擇時實際測試設備對sebaceous hyperplasia dermoscopy特徵的呈現效果,並確認售後服務與保固條款。對於需要頻繁進行pigmented actinic keratosis dermoscopy的診所,投資高解析度設備更能確保診斷準確性。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