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竇炎是困擾許多香港民眾的常見疾病,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數據,約有15%的香港人口曾受鼻竇炎困擾。要理解鼻竇炎,首先需要認識鼻竇的構造。鼻竇是位於頭顱骨內、圍繞鼻腔周圍的空腔,總共有四對,分別是:位於前額的額竇、眼睛周圍的篩竇、顴骨內的上頜竇,以及鼻腔深處的蝶竇。這些空腔內襯著黏膜,正常情況下會分泌黏液,這些黏液會通過細小的開口流向鼻腔,幫助過濾、加溫和濕潤我們吸入的空氣,同時也對聲音共鳴起著重要作用。
從醫學角度來看,鼻竇炎是指鼻竇黏膜發炎的狀態。當鼻竇的開口因各種原因阻塞,導致黏液無法正常排出而積聚在鼻竇內時,就會創造一個利於細菌、病毒或真菌生長的環境,從而引發炎症反應。耳鼻喉科醫師通常將鼻竇炎分為兩大類:急性鼻竇炎和慢性鼻竇炎。急性鼻竇炎通常持續不超過4週,多數由感冒病毒引起,症狀較為劇烈但通常能完全康復;慢性鼻竇炎則是指症狀持續超過12週,即使經過治療也不易完全緩解,這種情況往往需要更積極的治療策略。
在香港這樣人口密集、空氣污染相對嚴重的都市環境中,鼻竇炎的發生率特別高。潮濕悶熱的氣候也為微生物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值得注意的是,鼻竇炎不僅影響生活品質,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如眼部感染、腦膜炎等,因此及時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的診治非常重要。
鼻竇是頭顱骨中充滿空氣的空腔,它們與鼻腔相通,內襯著與鼻腔相似的黏膜組織。人體共有四對鼻竇:
這些鼻竇不僅減輕頭骨重量,還具有多種重要功能:它們能幫助加溫和濕潤吸入的空氣;分泌黏液捕捉灰塵、過敏原和病原體;作為聲音的共鳴腔,影響我們的語音特質;並在頭部受到撞擊時提供緩衝保護。當我們感冒或過敏時,鼻竇黏膜會腫脹,導致竇口阻塞,黏液無法正常排出,從而創造了病原體生長的理想環境,最終引發鼻竇炎。
根據國際鼻竇炎指南,鼻竇炎定義為鼻竇黏膜的炎症,通常伴隨鼻腔炎症(因此也常稱為鼻-鼻竇炎)。耳鼻喉科醫師根據症狀持續時間將鼻竇炎分為以下幾類:
| 類型 | 持續時間 | 主要特徵 |
|---|---|---|
| 急性鼻竇炎 | 少於4週 | 症狀突然發作,通常與上呼吸道感染有關 |
| 亞急性鼻竇炎 | 4至12週 | 症狀持續但未達慢性標準 |
| 慢性鼻竇炎 | 超過12週 | 症狀長期存在,可能反覆發作 |
| 復發性急性鼻竇炎 | 一年發作4次以上 | 每次發作完全緩解,但頻繁復發 |
急性鼻竇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發,細菌感染可能在病程中後期加入。慢性鼻竇炎則更為複雜,可能涉及持續的炎症反應、解剖結構異常或免疫功能失調。香港的潮濕氣候和空氣污染問題使得慢性鼻竇炎患者特別多,這些患者往往需要長期管理和治療。
鼻竇炎的發生通常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了解這些成因對於預防和治療至關重要。作為香港常見的耳鼻喉科疾病,鼻竇炎的成因可歸納為以下幾大類:
感染是鼻竇炎最常見的成因。當我們感冒(病毒感染)時,鼻竇黏膜會發炎腫脹,阻塞鼻竇開口,導致黏液積聚。這種環境為細菌生長創造了理想條件,可能發展為細菌性鼻竇炎。最常見的細菌病原體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卡他莫拉菌。在香港這種濕熱環境中,真菌性鼻竇炎也不罕見,尤其常見於免疫系統較弱的人群。真菌球(黴菌球)可能在某個鼻竇內形成,引起慢性炎症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鼻竇炎都需要抗生素治療。病毒性鼻竇炎通常會自行好轉,而細菌性鼻竇炎則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療。耳鼻喉科醫師會根據症狀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和性質來判斷感染類型,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不當使用抗生素不僅無效,還可能導致抗生素耐藥性,這是全球包括香港在內面臨的嚴重醫療問題。
過敏性鼻炎是慢性鼻竇炎的重要風險因素。香港作為高度都市化的城市,過敏原如塵蟎、霉菌、花粉和空氣污染物隨處可見。當過敏體質的人接觸這些過敏原時,鼻腔和鼻竇黏膜會發生過敏反應,釋放組織胺等炎症介質,導致血管擴張、黏膜腫脹和分泌物增加。這種持續的炎症狀態會阻塞鼻竇開口,妨礙正常引流,從而引發或加重鼻竇炎。
根據香港過敏科醫學會的數據,約30%的香港人口患有某種形式的過敏性鼻炎,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會發展為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與鼻竇炎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過敏性鼻炎增加鼻竇炎風險,而鼻竇炎又可能加重過敏症狀。因此,對於合併過敏性鼻炎的鼻竇炎患者,控制過敏症狀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鼻息肉是鼻腔或鼻竇黏膜長期發炎後形成的良性腫塊,外觀類似去皮的葡萄,通常呈珍珠灰色。這些柔軟、無痛的生長物會阻塞鼻竇開口和鼻腔通道,阻礙黏液排出和正常呼吸。當鼻息肉增大或多發時,會顯著增加鼻竇炎風險,形成惡性循環:鼻竇炎促進息肉生長,息肉又加重鼻竇炎。
鼻息肉型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中較難治療的一種類型,往往需要綜合治療,包括鼻用類固醇、口服類固醇,甚至手術切除。值得注意的是,鼻息肉有復發傾向,即使手術切除後,仍需長期藥物治療和定期隨訪以控制復發。香港的耳鼻喉科醫師在這類疾病的處理上具有豐富經驗,能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鼻中膈是分隔左右鼻腔的壁板,由骨和軟骨組成。理想情況下,鼻中膈應位於鼻腔正中位置,但據統計,約80%的人有某種程度的鼻中膈彎曲,大多數人沒有症狀。然而,當彎曲程度嚴重時,可能阻塞鼻竇開口或妨礙鼻腔通氣和引流,增加鼻竇炎風險。
鼻中膈彎曲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因外傷(如運動傷害、交通事故)導致。香港作為人口密集的城市,鼻部外傷並不罕見,因此繼發性鼻中膈彎曲也較為常見。耳鼻喉科醫師通過前鼻鏡或內視鏡檢查可以評估鼻中膈彎曲的程度和影響。對於因鼻中膈彎曲導致頑固性鼻竇炎的患者,鼻中膈成形術可能是有效的治療選擇,這項手術旨在矯正彎曲的鼻中膈,改善鼻腔通氣和引流。
鼻竇炎的症狀多種多樣,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識別這些症狀對於及時就醫和適當治療至關重要。以下是鼻竇炎最常見的症狀表現:
鼻塞是鼻竇炎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患者常感覺鼻腔完全阻塞,即使用力擤鼻涕也難以緩解。這是因為鼻竇開口周圍黏膜腫脹,同時鼻腔內充滿黏稠的分泌物。與普通感冒的清澈鼻涕不同,鼻竇炎患者的鼻涕通常呈黃綠色,質地黏稠,這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白血球、細菌和炎症細胞。這些膿性分泌物可能從前鼻孔流出,也可能向後流入喉嚨(稱為鼻後滴漏),引起喉嚨不適、咳嗽和口臭。
值得注意的是,鼻涕顏色並非判斷感染類型的絕對指標。黃綠色鼻涕可能表示細菌感染,但也可能出現在病毒感染的後期,是免疫系統正常工作的表現。耳鼻喉科醫師會綜合考慮症狀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和其他體徵來做出準確診斷。對於香港這種濕熱環境下的患者,症狀可能因天氣變化而加重,特別是在季節轉換期間。
臉部疼痛、壓迫感或脹滿感是鼻竇炎的典型症狀,這些不適通常位於受影響的鼻竇區域。當鼻竇內充滿黏液和膿液,無法正常排出時,會對竇壁產生壓力,引起疼痛。疼痛位置有助於判斷哪組鼻竇受到影響:前額疼痛通常表示額竇炎;上頜牙齒不適或顴骨區壓痛可能提示上頜竇炎;眼間或眼後深部疼痛可能與篩竇或蝶竇炎有關。
這種臉部不適通常在早晨醒來時較輕,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加重;向前彎腰或突然頭部移動時可能加劇。有些患者描述這種感覺類似「臉部沉重感」或「壓力爆滿感」。與偏頭痛或緊張性頭痛不同,鼻竇相關的臉部疼痛通常伴隨其他鼻部症狀,如鼻塞和流膿鼻涕。香港的耳鼻喉科醫師在診斷時會仔細詢問疼痛特徵,並進行相應的物理檢查,如輕叩鼻竇區域評估壓痛。
鼻竇性頭痛是鼻竇炎的另一常見症狀,通常表現為深層、持續的鈍痛或壓力感,位置與受影響的鼻竇相對應。額竇炎可能引起前頭痛;上頜竇炎可能導致面頰痛,有時被誤認為牙痛;篩竇炎常引起眼間或鼻根深處疼痛;蝶竇炎則可能導致頭頂部、枕部或眼球深處疼痛,這種疼痛有時難以定位。
鼻竇性頭痛有其特點:通常早晨較嚴重,因為夜間黏液在鼻竇內積聚;隨著身體直立和活動,引流改善,下午可能減輕;咳嗽、用力或突然頭部運動可能加劇疼痛;環境氣壓變化(如乘搭飛機或電梯)也可能影響疼痛程度。香港作為高樓林立的城市,許多患者反映乘搭高速電梯時鼻竇不適感加重。區分鼻竇性頭痛與其他類型頭痛(如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對制定適當治療方案很重要,這也是耳鼻喉科醫師的專業所在。
嗅覺減退(醫學上稱為嗅覺障礙)是鼻竇炎患者常報告的症狀,可能表現為嗅覺完全喪失(嗅覺缺失)或嗅覺敏感度下降(嗅覺減退)。這種症狀的發生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鼻塞阻礙氣味分子到達位於鼻腔頂部的嗅覺區;二是鼻竇炎引起的炎症本身可能損傷嗅覺神經。
對於許多患者來說,嗅覺減退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比疼痛更甚。食物風味很大程度上依賴嗅覺,當嗅覺受損時,患者可能感覺食物「無味」,影響食慾和營養攝取。此外,嗅覺還擔負著警告危險(如煙味、煤氣味)的功能,嗅覺障礙可能帶來安全隱患。慢性鼻竇炎患者的嗅覺障礙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即使其他症狀改善後仍可能存在。香港的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會使用標準化的嗅覺測試來評估和追蹤患者的嗅覺功能,這對治療效果評估很重要。
鼻竇炎的治療取決於病因、類型和嚴重程度,通常採用階梯式策略,從簡單的居家護理和藥物治療開始,必要時考慮手術介入。香港的耳鼻喉科醫療服務完善,患者可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公立或私立醫療機構就診。
藥物治療是鼻竇炎管理的基石,針對不同病因和症狀採用多種藥物聯合治療:
香港的耳鼻喉科醫師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用藥方案,並定期評估療效和調整治療。患者應遵從醫囑完成整個療程,即使症狀改善也不應自行停藥,特別是抗生素和類固醇鼻噴劑。
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存在解剖結構異常時,可能考慮手術治療。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FESS)是當今鼻竇炎手術的標準方法,這種微創手術通過自然鼻孔進行,無需外部切口。手術目標是擴大阻塞的鼻竇開口,恢復正常的黏液清除功能和通氣,同時盡可能保留健康組織。
FESS手術使用精細的內視鏡器械,在監視器放大視野下精確操作,安全性高。具體手術範圍取決於病變程度,可能包括:矯正鼻中膈彎曲、切除鼻息肉、擴大額竇、上頜竇或蝶竇開口等。在香港,這項技術已相當成熟,大多數患者手術後症狀明顯改善。
近年來,影像導航手術技術的引入進一步提高了手術的精確度和安全性,特別適用於複雜病例或修正手術。手術後通常需要一段時間的術後護理和隨訪,包括定期鼻腔沖洗和可能局部用藥,以促進癒合和防止復發。香港的耳鼻喉科中心多數配備了先進的手術設備和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能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手術治療。
除了醫療干預,適當的居家護理對鼻竇炎管理至關重要,能幫助緩解症狀、預防復發並促進康復:
這些居家護理措施可與醫療治療相結合,形成全面的鼻竇炎管理策略。香港衛生署和各大醫院耳鼻喉科都提供相關教育資料,幫助患者掌握正確的自我管理技巧。定期隨訪耳鼻喉科醫師,遵從治療建議,是成功控制鼻竇炎的關鍵。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