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便有血絲是許多人會遇到的問題,但大多數人往往因為害羞或害怕而不敢就醫,甚至自行診斷為痔瘡。事實上,大便出血的原因多種多樣,從輕微的痔瘡、肛裂到嚴重的大腸癌都有可能。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每年約有5,000例新診斷的大腸癌病例,其中許多患者最初只是發現大便有血絲。因此,了解大便出血的可能原因及何時該就醫,對健康至關重要。
常見的迷思包括認為大便出血一定是痔瘡,或是認為只有老年人才需要擔心大腸癌。實際上,大腸癌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且痔瘡與大腸癌的症狀有時相似,容易混淆。若出現以下情況,應提高警覺:出血量較大、血液顏色較深(如暗紅色或黑色)、伴隨體重減輕或排便習慣改變。此時,應儘快就醫,尤其是尋求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的專業評估。
大腸直腸外科是外科的一個分支,專門處理肛門、直腸與大腸的疾病。當遇到大便出血的問題時,許多人可能會困惑「大便出血看什麼科?」答案正是大腸直腸外科。這類醫師經過專業訓練,能夠診斷和治療從痔瘡到大腸癌等各種疾病。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的專業範疇包括: 大便紅色黏液
由於大腸直腸疾病可能涉及隱私部位,許多患者會感到尷尬,但專業醫師會以尊重和同理心的態度提供協助,因此無需過度擔心。
痔瘡是肛門周圍靜脈曲張所導致的疾病,分為內痔和外痔。內痔通常位於肛門內部,可能無痛但會出血;外痔則位於肛門外側,可能伴隨疼痛和腫脹。根據香港醫管局的數據,約50%的成年人曾患有痔瘡,其中多數為輕度病例。
痔瘡的常見症狀包括:
治療方式取決於嚴重程度,輕度痔瘡可透過飲食調整(如增加纖維攝取)和藥物緩解;嚴重者則需手術,如橡皮筋結紮或痔瘡切除術。
肛裂是肛門內壁的小裂口,通常因大便過硬或排便過度用力導致。症狀包括排便時劇痛和鮮紅色出血,血液通常附著於大便表面或衛生紙上。
治療肛裂的首要目標是軟化大便並促進傷口癒合,方法包括:
大腸息肉是大腸內壁的異常增生,多數為良性,但某些類型(如腺瘤性息肉)可能發展為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而多數大腸癌由息肉演變而來。
息肉的風險因素包括:
大腸癌的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但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
診斷大腸癌需依賴大腸鏡檢查和活檢。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化療和放射治療,早期發現的治癒率較高。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會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檢查工具,常見的包括: 大便带血
以下情況建議儘快就醫:
對於需要手術治療的疾病,常見的手術包括:
預防勝於治療,以下方法有助於降低風險:
大便有血絲可能是小問題,也可能是嚴重疾病的警訊。無論如何,及時就醫是關鍵。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能提供專業診斷與治療,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若您或家人有相關症狀,請勿拖延,儘快尋求協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