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一、中耳炎對聽力的影響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特別在兒童群體中發病率居高不下。根據香港衛生署最新統計數據,香港每年約有15%的兒童因中耳炎就診,其中約30%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聽力問題。中耳炎對聽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短期聽力下降、長期聽力損害,以及不同類型的聽力喪失。

短期聽力下降通常由急性炎症引起。當中耳腔發生感染時,黏膜會出現充血、水腫,並產生炎性滲出物。這些病理變化會影響中耳傳音結構的正常功能,特別是聽小骨鏈的活動能力。聽小骨包括錘骨、砧骨和鐙骨,它們負責將聲波從鼓膜傳遞至內耳。當這些小骨被炎性液體包圍或粘連時,其傳導效率就會降低,導致患者出現耳悶、耳脹和聽力減退等症狀。這種聽力下降通常是暫時性的,隨著炎症消退,聽力大多能恢復正常。

長期聽力損害則多見於慢性中耳炎患者。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的臨床資料顯示,約有5-10%的急性中耳炎會發展為慢性中耳炎。慢性炎症會導致中耳結構發生不可逆的改變,例如聽小骨鏈固定、鼓膜穿孔或鈣化、中耳粘連等。這些結構性損傷會持續影響聲音的傳導效率,進而導致永久性聽力喪失。值得注意的是,慢性中耳炎還可能引發膽脂瘤,這種病變會侵蝕中耳及內耳結構,造成更嚴重的聽力損害。

從聽力學角度來看,中耳炎引起的聽力喪失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 傳導性聽力喪失:這是最常見的類型,約佔中耳炎聽力問題的85%。其特點是聲音在外耳或中耳傳導過程中受阻,但內耳和聽神經功能正常。患者通常表現為所有頻率的聽力均勻下降,氣導聽閾升高而骨導聽閾正常。
  • 感音神經性聽力喪失:這種類型較少見但更嚴重,通常發生在炎症擴散至內耳時。香港大學耳鼻喉科的研究發現,約3%的重度中耳炎患者會出現這種情況。其病理機制包括細菌毒素通過圓窗膜進入內耳,或炎症介質導致耳蝸毛細胞損傷。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同時存在兩種聽力喪失,稱為混合性聽力喪失。這種情況多見於長期慢性中耳炎患者,既有傳導障礙,又合併內耳功能受損。

二、不同類型中耳炎與聽力的關係

中耳炎根據病程和病理特點可分為多種類型,每種類型對聽力的影響程度和特徵各不相同。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治療和康復方案。

急性中耳炎是最常見的類型,特別好發於兒童。香港兒童醫院的數據顯示,3歲以下幼兒中有80%至少經歷過一次急性中耳炎。這種類型的特點是發病急、症狀明顯,包括劇烈耳痛、發熱和聽力下降。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耳腔內積聚炎性滲出液,這些液體影響了鼓膜和聽小骨的正常振動。從聽力學角度觀察,急性中耳炎導致的聽力損失通常在25-40分貝之間,相當於輕度到中度聽力障礙。幸運的是,這種聽力下降大多是暫時性的,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後,約90%患者的聽力可在4-6週內恢復正常。

慢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炎症持續超過3個月,或反覆發作。香港衛生署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本地慢性中耳炎患病率約為2%。這種類型的特點是病程長、症狀相對輕微但持續存在。患者可能僅表現為持續性耳漏、鼓膜穿孔和進行性聽力下降。慢性中耳炎對聽力的影響更為嚴重和持久,主要原因包括:

  • 鼓膜穿孔導致聲能損失
  • 聽小骨鏈固定或破壞
  • 中耳粘連影響傳音功能
  • 膽脂瘤侵蝕中耳結構

臨床研究顯示,慢性中耳炎患者的聽力損失程度通常在40-60分貝,且隨病程延長而加重。約15%的慢性中耳炎患者最終需要手術介入來改善聽力。

漿液性中耳炎又稱分泌性中耳炎,特點是中耳腔內積聚無菌性黏液,但無急性炎症表現。這種類型在兒童中特別常見,香港學齡前兒童的發病率約為10%。其主要病因是咽鼓管功能障礙,導致中耳通氣不暢和液體積聚。聽力下降程度通常較輕,約在15-30分貝之間,但由於症狀不明顯,往往被忽視。長期存在的漿液性中耳炎可能影響兒童語言發展和學習能力。治療上以改善咽鼓管功能為主,約70%患兒在3個月內可自愈,其餘可能需要鼓膜切開或置管手術。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類型是壞死性中耳炎,常見於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這種類型雖然少見,但破壞性極強,可能導致嚴重的聽力喪失和顱內併發症,需要積極治療。

三、如何診斷中耳炎引起的聽力問題?

準確診斷中耳炎引起的聽力問題需要結合多種檢查方法,這些檢查不僅能評估聽力損失的程度,還能確定病變部位和性質,為治療提供重要依據。香港耳鼻喉科專科診所通常採用以下診斷流程:

聽力測試是評估聽力功能的核心檢查,主要包括:

  • 純音聽力測試:這是聽力學檢查的基礎,通過測定患者在各個頻率(250-8000Hz)能聽到的最小聲音強度來評估聽閾。中耳炎患者通常表現為氣導聽閾升高,而骨導聽閾正常,即典型的傳導性聽力損失圖形。嚴重時可能出現所有頻率聽閾均升高,形成平坦型聽力圖。
  • 言語聽力測試:這項檢查評估患者在噪音環境下的言語理解能力。中耳炎患者通常表現為言語接收閾升高和言語辨識率下降,特別是在背景噪音存在時更明顯。這項檢查對評估日常生活交流能力尤為重要。

中耳功能測試專門評估中耳的生理狀態,包括:

檢查項目 原理 臨床意義
鼓室圖 測量鼓膜順應性隨外耳道壓力變化的情況 判斷中耳壓力、識別液體積聚、評估鼓膜活動度
聲反射 檢測鐙骨肌對強聲刺激的收縮反應 評估聽小骨鏈完整性、鑑別傳導性與感音性聽損

鼓室圖是中耳炎診斷的重要工具,正常鼓室圖呈A型曲線,而中耳炎患者可能出現B型(平坦型,提示液體積聚)或C型(負壓型,提示咽鼓管功能障礙)曲線。聲反射消失則提示聽小骨鏈固定或中耳積液。

其他進階檢查包括:

  • 耳聲發射:評估耳蝸外毛細胞功能,有助於早期發現內耳損傷
  • 聽覺腦幹反應:記錄聲音刺激後聽神經通路產生的電位,特別適用於嬰幼兒和無法配合常規測試的患者
  • 影像學檢查:如顳骨CT掃描,可詳細顯示中耳和內耳結構,對慢性中耳炎和膽脂瘤的診斷尤為重要

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系建議,中耳炎患者應每6-12個月進行一次全面的聽力評估,以監測聽力變化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四、中耳炎聽力問題的治療方法

中耳炎引起的聽力問題治療需要根據病因、病程和聽力損失程度制定個體化方案。香港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通常採用階梯式治療策略,從保守治療到手術介入,全方位解決聽力問題。

藥物治療是急性中耳炎的首選方案,主要包括:

  • 抗生素:用於細菌性中耳炎,常用藥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頭孢菌素等。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指南建議,抗生素療程通常為7-10天,嚴重病例可延長至14天。正確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控制感染,減少炎性滲出,促進聽力恢復。
  • 類固醇:如潑尼松龍,具有強效抗炎作用,可減輕中耳黏膜水腫,改善咽鼓管通氣功能。短期使用類固醇(通常不超過1週)可加速聽力恢復,特別對漿液性中耳炎效果顯著。
  • 黏液溶解劑鼻用減充血劑:有助於稀釋中耳積液和改善咽鼓管功能,作為輔助治療手段。

臨床研究顯示,約85%的急性中耳炎患者通過規範藥物治療後聽力可完全恢復。但需要強調的是,必須完成全程治療,過早停藥可能導致病情反复和慢性化。

手術治療適用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存在結構性損傷的患者,主要術式包括:

手術類型 適應症 效果
鼓膜修補術 慢性鼓膜穿孔 閉合穿孔,改善傳音功能,聽力提升15-30分貝
鼓室置管 反覆中耳積液 引流積液,保持中耳通氣,立即改善聽力
聽小骨成形術 聽小骨鏈固定或破壞 重建聽骨鏈,聽力提升25-40分貝
乳突根治術 膽脂瘤或嚴重慢性中耳炎 清除病灶,防止併發症,可能需二期聽力重建

香港公立醫院數據顯示,中耳炎相關聽力重建手術的成功率約為85-90%,術後併發症發生率低於5%。

助聽器是無法通過藥物或手術改善聽力時的重要選擇。現代助聽器技術已相當先進,數位化處理能根據聽力圖自動調整增益,並具有噪音抑制和反饋消除功能。對於混合性聽力損失患者,骨導助聽器或中耳植入式助聽器可能是更好的選擇。香港衛生署聽力服務中心提供助聽器驗配和調試服務,確保患者獲得最佳聽覺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治療選擇需綜合考慮患者年齡、聽力需求、職業要求和生活品質等因素。兒童患者應優先考慮聽力康復,因為聽力損失可能影響語言發展和學業表現。

五、保護聽力的建議

預防勝於治療,保護聽力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根據香港衛生署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議,以下措施能有效降低中耳炎發生風險和保護聽覺健康:

避免暴露在高噪音環境中是保護聽力的基本原則。長期接觸85分貝以上的噪音會導致聽力損傷,而這種損傷是累積性和不可逆的。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數據顯示,本地約有12%的聽力損失與職業噪音暴露有關。具體防護措施包括:

  • 在娛樂場所(如KTV、演唱會)盡量遠離音響設備
  • 使用耳機時遵循「60-60原則」:音量不超過最大值的60%,連續使用不超過60分鐘
  • 工作環境噪音超標時,嚴格遵守休息時間,讓耳朵有足夠恢復時間

使用耳塞或耳罩在無法避免噪音的環境中至關重要。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的研究表明,正確使用聽力保護裝置可降低噪音暴露20-40分貝。選擇聽力保護裝置時應考慮:

  • 噪音衰減等級(NRR)適合環境噪音水平
  • 佩戴舒適度和密封性
  • 特定場合的適用性(如游泳時使用防水耳塞)

對於中耳炎患者,游泳時使用專業防水耳塞能有效防止污水進入耳道,減少感染風險。

定期進行聽力檢查是早期發現聽力問題的關鍵。香港聽力學家協會建議:

  • 健康成年人每3-5年進行一次基礎聽力檢查
  • 50歲以上或高風險人群(如噪音暴露者)每年檢查一次
  • 中耳炎病史者每6-12個月追蹤檢查
  • 兒童應在入學前完成聽力篩查

香港多間醫院和診所提供專業聽力檢查服務,費用從數百至一千港元不等,部分檢查可由醫療保險覆蓋。

及時治療中耳炎是防止聽力損傷的最直接措施。出現以下症狀時應盡快就醫:

  • 耳痛、耳脹或耳漏
  • 聽力下降或耳悶塞感
  • 耳鳴或眩暈
  • 發熱伴隨耳部不適

香港耳鼻喉科中心提醒市民,切勿自行購買滴耳液或隨意清理耳道,這些不當行為可能加重病情或導致併發症。

此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也能降低中耳炎風險,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和戒煙。吸煙會損傷咽鼓管功能,被證實是中耳炎的重要危險因素。

六、中耳炎患者的聽力康復

對於已經出現聽力損失的中耳炎患者,系統性的聽力康復至關重要。香港復康會聽力康復中心的實踐表明,綜合性康復措施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溝通能力。聽力康復是一個多維度的過程,需要醫療專業人員、患者和家屬的共同參與。

聽力訓練是聽力康復的核心內容,旨在提高大腦處理聲音信息的能力。具體訓練方法包括:

  • 聲音偵測訓練:幫助患者重新學習識別不同強度和頻率的聲音
  • 聲音辨識訓練:區分環境聲音和語音特徵,改善聲音理解能力
  • 聽覺記憶訓練:增強聲音信息的短期記憶和處理能力
  • 噪音中聆聽訓練:提高在背景噪音下的言語理解能力

香港大學聽力學研究顯示,經過3-6個月的系統性聽力訓練,中耳炎相關聽力損失患者的言語辨識率平均提高25-40%。訓練頻率建議每週2-3次,每次30-45分鐘,可通過專業機構或家庭訓練計劃實施。

言語治療對兒童中耳炎患者尤為重要,因為聽力損失可能影響語言發展。香港言語治療師協會推薦的介入措施包括:

  • 發音訓練:針對因聽力損失導致的發音錯誤進行矯正
  • 語言理解訓練:擴展詞彙量和改善語法理解
  • 表達能力訓練:提高語言組織和敘事能力
  • 溝通策略訓練: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和修復策略

對於成人患者,言語治療重點在於改善溝通效率和社交參與度。研究表明,早期介入的言語治療可使90%的中耳炎相關語言遲緩兒童在學齡前趕上同齡人發展水平。

心理支持是聽力康復中常被忽視但極為重要的環節。香港心理衛生會的調查發現,約30%的聽力損失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社交焦慮、自卑感和抑鬱傾向。有效的心理支持包括:

  • 心理教育:幫助患者和家屬正確認識聽力損失,建立合理期望
  • 認知行為療法:改變負面思維模式,改善情緒管理
  • 支持小組:提供同儕支持和經驗分享平台
  • 家庭諮商:改善家庭溝通模式和支持系統

香港多間醫院設有聽力康復跨專業團隊,包括耳鼻喉科醫生、聽力學家、言語治療師和心理學家,為患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康復過程需要耐心和堅持,通常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時間,但對改善生活品質有顯著效益。

此外,輔助聽覺設備和環境改造也是聽力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使用電話擴音器、門鈴閃光提示器和會議輔聽系統等,都能幫助聽力損失患者更好地參與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

1


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