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特別在兒童群體中發病率居高不下。根據香港衛生署最新統計數據,香港每年約有15%的兒童因中耳炎就診,其中約30%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聽力問題。中耳炎對聽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短期聽力下降、長期聽力損害,以及不同類型的聽力喪失。
短期聽力下降通常由急性炎症引起。當中耳腔發生感染時,黏膜會出現充血、水腫,並產生炎性滲出物。這些病理變化會影響中耳傳音結構的正常功能,特別是聽小骨鏈的活動能力。聽小骨包括錘骨、砧骨和鐙骨,它們負責將聲波從鼓膜傳遞至內耳。當這些小骨被炎性液體包圍或粘連時,其傳導效率就會降低,導致患者出現耳悶、耳脹和聽力減退等症狀。這種聽力下降通常是暫時性的,隨著炎症消退,聽力大多能恢復正常。
長期聽力損害則多見於慢性中耳炎患者。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的臨床資料顯示,約有5-10%的急性中耳炎會發展為慢性中耳炎。慢性炎症會導致中耳結構發生不可逆的改變,例如聽小骨鏈固定、鼓膜穿孔或鈣化、中耳粘連等。這些結構性損傷會持續影響聲音的傳導效率,進而導致永久性聽力喪失。值得注意的是,慢性中耳炎還可能引發膽脂瘤,這種病變會侵蝕中耳及內耳結構,造成更嚴重的聽力損害。
從聽力學角度來看,中耳炎引起的聽力喪失主要分為兩種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同時存在兩種聽力喪失,稱為混合性聽力喪失。這種情況多見於長期慢性中耳炎患者,既有傳導障礙,又合併內耳功能受損。
中耳炎根據病程和病理特點可分為多種類型,每種類型對聽力的影響程度和特徵各不相同。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治療和康復方案。
急性中耳炎是最常見的類型,特別好發於兒童。香港兒童醫院的數據顯示,3歲以下幼兒中有80%至少經歷過一次急性中耳炎。這種類型的特點是發病急、症狀明顯,包括劇烈耳痛、發熱和聽力下降。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耳腔內積聚炎性滲出液,這些液體影響了鼓膜和聽小骨的正常振動。從聽力學角度觀察,急性中耳炎導致的聽力損失通常在25-40分貝之間,相當於輕度到中度聽力障礙。幸運的是,這種聽力下降大多是暫時性的,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後,約90%患者的聽力可在4-6週內恢復正常。
慢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炎症持續超過3個月,或反覆發作。香港衛生署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本地慢性中耳炎患病率約為2%。這種類型的特點是病程長、症狀相對輕微但持續存在。患者可能僅表現為持續性耳漏、鼓膜穿孔和進行性聽力下降。慢性中耳炎對聽力的影響更為嚴重和持久,主要原因包括:
臨床研究顯示,慢性中耳炎患者的聽力損失程度通常在40-60分貝,且隨病程延長而加重。約15%的慢性中耳炎患者最終需要手術介入來改善聽力。
漿液性中耳炎又稱分泌性中耳炎,特點是中耳腔內積聚無菌性黏液,但無急性炎症表現。這種類型在兒童中特別常見,香港學齡前兒童的發病率約為10%。其主要病因是咽鼓管功能障礙,導致中耳通氣不暢和液體積聚。聽力下降程度通常較輕,約在15-30分貝之間,但由於症狀不明顯,往往被忽視。長期存在的漿液性中耳炎可能影響兒童語言發展和學習能力。治療上以改善咽鼓管功能為主,約70%患兒在3個月內可自愈,其餘可能需要鼓膜切開或置管手術。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類型是壞死性中耳炎,常見於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這種類型雖然少見,但破壞性極強,可能導致嚴重的聽力喪失和顱內併發症,需要積極治療。
準確診斷中耳炎引起的聽力問題需要結合多種檢查方法,這些檢查不僅能評估聽力損失的程度,還能確定病變部位和性質,為治療提供重要依據。香港耳鼻喉科專科診所通常採用以下診斷流程:
聽力測試是評估聽力功能的核心檢查,主要包括:
中耳功能測試專門評估中耳的生理狀態,包括:
| 檢查項目 | 原理 | 臨床意義 |
|---|---|---|
| 鼓室圖 | 測量鼓膜順應性隨外耳道壓力變化的情況 | 判斷中耳壓力、識別液體積聚、評估鼓膜活動度 |
| 聲反射 | 檢測鐙骨肌對強聲刺激的收縮反應 | 評估聽小骨鏈完整性、鑑別傳導性與感音性聽損 |
鼓室圖是中耳炎診斷的重要工具,正常鼓室圖呈A型曲線,而中耳炎患者可能出現B型(平坦型,提示液體積聚)或C型(負壓型,提示咽鼓管功能障礙)曲線。聲反射消失則提示聽小骨鏈固定或中耳積液。
其他進階檢查包括:
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系建議,中耳炎患者應每6-12個月進行一次全面的聽力評估,以監測聽力變化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中耳炎引起的聽力問題治療需要根據病因、病程和聽力損失程度制定個體化方案。香港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通常採用階梯式治療策略,從保守治療到手術介入,全方位解決聽力問題。
藥物治療是急性中耳炎的首選方案,主要包括:
臨床研究顯示,約85%的急性中耳炎患者通過規範藥物治療後聽力可完全恢復。但需要強調的是,必須完成全程治療,過早停藥可能導致病情反复和慢性化。
手術治療適用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存在結構性損傷的患者,主要術式包括:
| 手術類型 | 適應症 | 效果 |
|---|---|---|
| 鼓膜修補術 | 慢性鼓膜穿孔 | 閉合穿孔,改善傳音功能,聽力提升15-30分貝 |
| 鼓室置管 | 反覆中耳積液 | 引流積液,保持中耳通氣,立即改善聽力 |
| 聽小骨成形術 | 聽小骨鏈固定或破壞 | 重建聽骨鏈,聽力提升25-40分貝 |
| 乳突根治術 | 膽脂瘤或嚴重慢性中耳炎 | 清除病灶,防止併發症,可能需二期聽力重建 |
香港公立醫院數據顯示,中耳炎相關聽力重建手術的成功率約為85-90%,術後併發症發生率低於5%。
助聽器是無法通過藥物或手術改善聽力時的重要選擇。現代助聽器技術已相當先進,數位化處理能根據聽力圖自動調整增益,並具有噪音抑制和反饋消除功能。對於混合性聽力損失患者,骨導助聽器或中耳植入式助聽器可能是更好的選擇。香港衛生署聽力服務中心提供助聽器驗配和調試服務,確保患者獲得最佳聽覺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治療選擇需綜合考慮患者年齡、聽力需求、職業要求和生活品質等因素。兒童患者應優先考慮聽力康復,因為聽力損失可能影響語言發展和學業表現。
預防勝於治療,保護聽力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根據香港衛生署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議,以下措施能有效降低中耳炎發生風險和保護聽覺健康:
避免暴露在高噪音環境中是保護聽力的基本原則。長期接觸85分貝以上的噪音會導致聽力損傷,而這種損傷是累積性和不可逆的。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數據顯示,本地約有12%的聽力損失與職業噪音暴露有關。具體防護措施包括:
使用耳塞或耳罩在無法避免噪音的環境中至關重要。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的研究表明,正確使用聽力保護裝置可降低噪音暴露20-40分貝。選擇聽力保護裝置時應考慮:
對於中耳炎患者,游泳時使用專業防水耳塞能有效防止污水進入耳道,減少感染風險。
定期進行聽力檢查是早期發現聽力問題的關鍵。香港聽力學家協會建議:
香港多間醫院和診所提供專業聽力檢查服務,費用從數百至一千港元不等,部分檢查可由醫療保險覆蓋。
及時治療中耳炎是防止聽力損傷的最直接措施。出現以下症狀時應盡快就醫:
香港耳鼻喉科中心提醒市民,切勿自行購買滴耳液或隨意清理耳道,這些不當行為可能加重病情或導致併發症。
此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也能降低中耳炎風險,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和戒煙。吸煙會損傷咽鼓管功能,被證實是中耳炎的重要危險因素。
對於已經出現聽力損失的中耳炎患者,系統性的聽力康復至關重要。香港復康會聽力康復中心的實踐表明,綜合性康復措施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溝通能力。聽力康復是一個多維度的過程,需要醫療專業人員、患者和家屬的共同參與。
聽力訓練是聽力康復的核心內容,旨在提高大腦處理聲音信息的能力。具體訓練方法包括:
香港大學聽力學研究顯示,經過3-6個月的系統性聽力訓練,中耳炎相關聽力損失患者的言語辨識率平均提高25-40%。訓練頻率建議每週2-3次,每次30-45分鐘,可通過專業機構或家庭訓練計劃實施。
言語治療對兒童中耳炎患者尤為重要,因為聽力損失可能影響語言發展。香港言語治療師協會推薦的介入措施包括:
對於成人患者,言語治療重點在於改善溝通效率和社交參與度。研究表明,早期介入的言語治療可使90%的中耳炎相關語言遲緩兒童在學齡前趕上同齡人發展水平。
心理支持是聽力康復中常被忽視但極為重要的環節。香港心理衛生會的調查發現,約30%的聽力損失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社交焦慮、自卑感和抑鬱傾向。有效的心理支持包括:
香港多間醫院設有聽力康復跨專業團隊,包括耳鼻喉科醫生、聽力學家、言語治療師和心理學家,為患者提供全方位支持。康復過程需要耐心和堅持,通常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時間,但對改善生活品質有顯著效益。
此外,輔助聽覺設備和環境改造也是聽力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使用電話擴音器、門鈴閃光提示器和會議輔聽系統等,都能幫助聽力損失患者更好地參與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