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球症

胃食道逆流:簡介與成因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現代人常見的消化道疾病,根據香港腸胃健康學會的統計數據,香港約有超過30%人口每月至少經歷一次胃食道逆流症狀。這種疾病主要發生在下食道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功能失調時,這個位於食道與胃連接處的肌肉閥門原本應該在食物通過後緊閉,防止胃內容物逆流。當括約肌異常鬆弛或壓力不足時,帶有強酸的胃液就會突破防線,向上侵蝕敏感的食道黏膜。

飲食習慣是誘發胃食道逆流的關鍵因素之一。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會延緩胃排空速度,增加胃部壓力;辛辣食材中的辣椒素直接刺激食道神經;咖啡因和巧克力含有的甲基黃嘌呤會鬆弛下食道括約肌。香港人喜愛的奶茶、菠蘿油、咖哩魚蛋等特色飲食,若過量攝取都可能成為逆流幫兇。

生活習慣方面,吸菸者罹患胃食道逆流的風險比非吸菸者高出1.5倍,尼古丁不僅會削弱括約肌張力,還會減少唾液分泌,喪失唾液中和胃酸的功能。酒精飲料則會刺激胃酸分泌,同時降低食道對酸性物質的清除能力。香港衛生署調查顯示,每日飲酒超過3個標準單位者,出現胃食道逆流症狀的機率較不飲酒者高出70%。

其他重要風險因素包括肥胖與懷孕。體重過重者腹部脂肪會壓迫胃部,促使胃內容物向上推擠;孕婦則因荷爾蒙變化及胎兒成長的物理壓力,約有40-85%在孕期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胃食道逆流。香港作為肥胖人口比例持續上升的城市,這些數據特別值得關注。

胃食道逆流如何導致喉球症?

當胃食道逆流情況持續惡化,胃酸可能突破食道上段防線,直達咽喉部位,這種特殊類型被稱為咽喉逆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正是引發喉球症(Globus Pharyngeus)的主要機制。咽喉組織相比食道更為嬌嫩,完全缺乏對胃酸的防禦能力,當胃酸反覆刺激喉部黏膜,會引發局部炎症反應,導致喉部淋巴組織增生、黏膜水腫,產生典型的異物阻塞感。

胃酸對咽喉的傷害表現在多個層面:首先,胃蛋白酶隨著逆流液體附著於咽喉組織,即使在酸性環境減弱後,這些酶仍保持活性,持續分解蛋白質,破壞黏膜屏障;其次,炎症反應會刺激神經末梢,使患者感覺喉部有球狀物阻塞,這種感覺在空嚥時特別明顯,進食時反而減輕,是喉球症的典型特徵。

長期咳嗽是胃食道逆流引發喉球症的另一途徑。逆流物質刺激喉部與氣管交接處的咳嗽受體,引發保護性咳嗽反射,而頻繁咳嗽本身又會進一步機械性損傷咽喉組織,形成惡性循環。香港耳鼻喉科中心的臨床觀察發現,約65%的慢性咳嗽患者合併有胃食道逆流問題,其中近半數發展出明顯的喉球症症狀。

聲音沙啞是咽喉逆流的重要指標,顯示聲帶已受到波及。胃酸會侵蝕聲帶邊緣,導致接觸性潰瘍、聲帶結節或肉芽腫形成。患者常抱怨早晨起床時聲音特別嘶啞,因為夜間平躺時逆流更易發生。聲帶功能受損後,患者會不自覺地用力發聲,增加喉部肌肉緊張度,進一步加劇喉球症的異物感。

區分喉球症與胃食道逆流

雖然喉球症與胃食道逆流密切相關,但兩者在臨床表現上存在明顯差異。典型的胃食道逆流以「火燒心」為主要特徵,患者會感到胸骨後方有灼熱感,伴隨酸液逆流至口腔的現象。而喉球症的核心症狀是持續性的喉部異物感,描述為「如鯁在喉」,但實際上並不影響吞嚥功能,進食時症狀反而減輕,這與真正的吞嚥困難有本質區別。

症狀發作時間點也不同:傳統胃食道逆流症狀多在飯後1-2小時內出現,特別是平躺或彎腰時加劇;而喉球症症狀往往整天持續,在壓力大、疲勞時特別明顯,且與進食時間無直接關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僅約35%喉球症患者同時有典型火燒心症狀,這解釋了為何許多患者最初會前往耳鼻喉科而非腸胃科求診。

檢查方法的選擇取決於疑似診斷:

  • 胃鏡檢查:可直接觀察食道黏膜損傷程度,評估是否有糜爛性食道炎、巴雷特食道等併發症
  • 24小時食道酸鹼值監測:黃金標準檢查,可量化胃酸逆流頻率與持續時間
  • 喉頭內視鏡:評估聲帶與喉部結構,觀察是否有後聲帶紅腫、聲帶肉芽腫等咽喉逆流特徵
  • 食道壓力測試:測量下食道括約肌壓力與食道蠕動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約50-60%喉球症患者胃鏡檢查結果正常,因為咽喉組織對酸更敏感,即使微量逆流也足以引發症狀。這時需要結合喉頭內視鏡發現與症狀問卷進行綜合判斷。

治療胃食道逆流的策略

藥物治療是控制胃食道逆流及預防喉球症的基礎。根據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的指引,治療遵循階梯式原則:

藥物類別 作用機制 代表藥物 療效特點
制酸劑 快速中和已分泌胃酸 鋁鎂氫氧化物懸浮液 作用迅速,適合症狀偶發者
組織胺H2受體拮抗劑 抑制胃酸分泌 法莫替丁、雷尼替丁 效果中等,適用於輕中度患者
質子幫浦抑制劑 強效抑制胃酸分泌 奧美拉唑、泮托拉唑 效果最強,需飯前30分鐘服用

對於合併喉球症的咽喉逆流患者,通常需要較高劑量的質子幫浦抑制劑,且治療時間需延長至3-6個月,因為咽喉組織的修復速度比食道緩慢。香港腸胃科專科醫生提醒,長期使用質子幫浦抑制劑需定期監測骨密度與鎂離子濃度,預防潛在副作用。

飲食調整是治療成功的關鍵。應避免的刺激性食物包括:

  • 高酸類:柑橘、番茄、醋
  • 高脂類:油炸食品、肥肉、奶油
  • 刺激性飲料:咖啡、濃茶、碳酸飲料
  • 放鬆括約肌食物:薄荷、巧克力

建議採用的飲食策略包括少量多餐,避免胃部過度擴張;增加蛋白質攝取,幫助增強下食道括約肌張力;飯後保持直立姿勢至少2小時;睡前3小時停止進食。香港營養師協會推薦的「抗逆流飲食法」已證實可降低70%的症狀發作頻率。

生活習慣調整同樣重要。睡覺時將床頭抬高15-20公分,利用重力減少夜間逆流;戒菸戒酒可顯著改善下食道括約肌功能;避免穿著過緊的衣物,減少腹部壓力;管理壓力水平,因為焦慮會增加胃酸分泌並降低痛閾值,使患者對逆流更敏感。

預防胃食道逆流,遠離喉球症

維持健康體重是預防胃食道逆流及後續喉球症的最有效策略之一。香港衛生署數據顯示,體重指數(BMI)每增加1單位,胃食道逆流風險就上升15%。減重不僅減少腹部脂肪對胃部的壓迫,也能改善整體代謝狀態。建議透過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每週減重0.5-1公斤,避免快速減肥導致代謝紊亂。

避免飯後立即躺下是簡單卻常被忽略的原則。胃部排空通常需要2-3小時,這段時間內保持直立姿勢能大幅降低逆流風險。建議晚餐與睡眠間隔至少3小時,午休時盡量坐在椅子上小憩而非平躺。香港消化健康中心的研究發現,僅調整這一習慣就能減少45%的夜間逆流發作。

適度運動對促進消化系統健康有多重益處:

  • 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加速胃腸蠕動,縮短胃部排空時間
  • 核心肌群訓練:增強腹部肌肉,改善腹腔壓力平衡
  • 呼吸訓練:調節自律神經,降低逆流敏感度

需注意的是,高衝擊運動如跑步、跳躍可能加劇逆流,建議改為低衝擊活動,且避免在飽餐後立即運動。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推薦的「飯後30分鐘輕度散步」已被證實能促進消化,又不致引發逆流。

定期健康檢查對高風險族群至關重要。有胃食道逆流家族史、長期吸菸飲酒習慣、肥胖或從事高壓力工作者,應考慮定期進行胃鏡檢查。早期發現並干預,可防止疾病進展為慢性喉球症或更嚴重的巴雷特食道等癌前病變。香港多家私立醫院現提供無痛胃鏡檢查套餐,為民眾提供更舒適的檢查體驗。

總體而言,胃食道逆流與喉球症的防治需要綜合策略,結合醫療介入、飲食管理與生活型態調整。透過對疾病機制的理解與積極預防,大多數患者能有效控制症狀,重獲優質生活。

1


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