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耳積水(醫學名稱為漿液性中耳炎)是指中耳腔內積聚非化膿性液體,形成類似「積水」的狀態。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連接鼻咽與中耳的咽鼓管功能失調時,導致中耳腔內的通氣和排水功能受阻。根據香港衛生署2022年統計,全港約有15%的兒童曾出現中耳積水症狀,其中3-6歲幼兒佔比最高,達總病例的42%。
中耳是一個充滿空氣的腔室,正常情況下應保持乾燥。當咽鼓管因發炎或阻塞無法正常調節壓力時,組織液就會逐漸滲出形成積水。這種積水可能呈現漿液性(淡黃色)、黏液性(黏稠)或混合型,且多數情況下屬於無菌狀態。值得注意的是,中耳積水與急性中耳炎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通常不伴隨劇烈疼痛和發燒,但可能導致更持久的聽力問題。
這是患者最常詢問的關鍵問題:中耳積水會自己好嗎?根據香港醫管局耳鼻喉科統計,約65%的急性中耳積水可在3個月內自行吸收,但仍有部分案例需要醫療介入。能否自癒主要取決於三個關鍵因素:患者年齡、積水性質與持續時間。
健康成人的暫時性中耳積水,若積水時間少於2週且無明顯感染跡象,自癒率可達85%。兒童的自癒能力則與年齡密切相關:2歲以下幼兒因免疫系統未成熟,自癒率約45%;3-6歲兒童自癒率提升至70%;學齡兒童則可達80%。值得注意的是,過敏體質患者若未控制過敏原,自癒率會降低30-40%。
若出現以下任一情況,應立即就醫:症狀持續超過2週、聽力明顯下降(交談時經常要求重複)、伴隨劇烈耳痛或眩暈、兒童出現語言發展遲緩。特別要警惕的是單側中耳積水合併鼻出血,這可能是鼻咽癌的早期信號,香港防癌協會資料顯示此類病例佔成人中耳積水的7%。
治療中耳積水需遵循階梯原則,從基礎照護逐步進展到手術介入。香港耳鼻喉科專科醫師通常會根據積水持續時間、聽力影響程度和患者年齡制定個人化方案。
| 藥物類型 | 適用情況 | 使用注意 |
|---|---|---|
| 抗生素 | 合併急性感染、膿性積水 | 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療程通常7-10天 |
| 消炎藥 | 過敏性鼻炎引發的積水 | 鼻用類固醇噴劑需連續使用4週以上 |
| 鼻塞藥 | 感冒期間的暫時性緩解 | 口服偽麻黃碱使用勿超過7天 |
當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考慮以下手術選項:
預防勝於治療,特別是對於反覆發作的患者而言。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採取多層次防護策略,從環境控制到生活習慣全面著手。
勤洗手應遵循「內外夾弓大立腕」七字訣,每次搓洗至少20秒。接種流感疫苗可使中耳炎發生率降低36%,香港兒童免疫計劃已將肺炎鏈球菌疫苗納入常規接種項目。
對塵蟎過敏者應使用防蟎寢具,每週以60℃熱水清洗床單。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推薦三重防護法:避免過敏原、藥物控制、免疫調節,可降低65%的過敏相關中耳積水復發。
香煙中的尼古丁會抑制咽鼓管纖毛運動,延緩積水排除。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研究顯示,戒菸後6個月,成人反覆性中耳積水發生率可降低41%。
面對中耳積水,患者常糾結於中耳積水會自己好嗎的疑問。事實上,多數急性病例確實可能自癒,但關鍵在於及時評估與適當介入。建議建立「三階段監測」機制:第一週以症狀緩解為主,第二週評估聽力變化,第四週進行專業聽力檢查。香港耳鼻喉科中心臨床數據顯示,遵循此監測機制的患者,併發症發生率降低52%。
最重要的是,中耳積水雖是常見疾病,但絕不可掉以輕心。特別是兒童患者,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影響語言發展與學習能力。透過與醫師密切配合,結合生活調整與必要治療,大多數患者都能順利擺脫中耳積水的困擾,重拾清晰聽覺與生活品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