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壓中成藥

一、高血壓的中醫辨證分型

高血壓在中醫理論中並非單一疾病,而是根據患者體質、症狀表現分為多種證型。香港衛生署中醫藥事務部統計顯示,本地高血壓患者中約35%屬肝陽上亢型,這類患者常見頭暈目眩、面紅耳赤、易怒等症狀,多因長期情緒緊張或過度勞累導致肝氣鬱結化火。肝腎陰虛型則佔28%,特徵是腰膝酸軟、失眠多夢、耳鳴,常見於中老年族群或長期熬夜者。 三酸甘油脂正常膽固醇過高

痰濕壅盛型患者約佔20%,主要表現為頭重如裹、胸悶腹脹、舌苔厚膩,這與香港人飲食偏油膩、嗜甜食的習慣密切相關。氣血瘀阻型(約12%)則多見於久病或外傷患者,症狀包括固定部位刺痛、肢體麻木,這類患者往往伴有血管彈性降低的問題。剩下的5%屬於較複雜的陰陽兩虛型,常見於高齡患者或慢性病長期服藥者。

  • 肝陽上亢型:收縮壓波動明顯,常伴隨頸部僵硬
  • 肝腎陰虛型:夜間血壓偏高,晨起口苦明顯
  • 痰濕壅盛型:飯後血壓上升幅度大,下肢易水腫
  • 氣血瘀阻型:血壓晝夜差值小,舌下靜脈曲張

二、針對不同證型,推薦中成藥

1. 肝陽上亢型:天麻鈎藤顆粒

這款降血壓中成藥由天麻、鈎藤、石決明等12味藥材組成,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證其具有平肝熄風功效。臨床研究顯示,連續服用8週可使收縮壓平均降低12-15mmHg。標準用法為每日3次,每次1包(6g),飯後以溫水沖服。需特別注意,此藥含鈎藤鹼成分,與西藥降壓藥併用時應間隔2小時,孕婦及低血壓患者慎用。

2. 肝腎陰虛型:杞菊地黃丸

由熟地黃、山茱萸、枸杞等8味藥組成,香港大學中醫藥研究所實驗證實,其黃酮類成分能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建議早晚各服8丸(濃縮丸),以淡鹽水送服增強引經作用。服用期間忌食蘿蔔、辛辣,感冒發熱時應停用。這款降血壓中成藥特別適合更年期女性合併高血壓的患者。

中成藥 主要成分 降壓機制 療程
半夏天麻丸 半夏、天麻、白朮 化痰祛濕,改善血液黏稠度 4-6週
血府逐瘀丸 桃仁、紅花、當歸 溶解微血栓,增加冠脈流量 8-12週

三、中成藥的選擇與使用

香港註冊中醫師黃偉德強調,選擇降血壓中成藥必須經過專業辨證。曾有案例顯示,痰濕型患者誤服滋陰類藥物後,反而加重舌苔厚膩症狀。用藥期間應每2週監測血壓變化,理想狀態是收縮壓每週下降不超過10mmHg,過快降壓可能引發頭暈等不適。部分中成藥含礦物類成分(如代赭石),長期服用需定期檢測肝腎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消委會2022年抽檢發現,市面約15%中成藥重金屬含量超標。建議選擇GMP認證藥廠產品,並查看包裝上的香港註冊編號(HKC-XXXXX)。服藥時間也有講究,平肝類藥物宜早晨服用,滋補類則適合睡前服用以順應人體節律。

四、飲食與生活起居的建議

香港營養師協會建議高血壓患者每日鈉攝取應少於2000mg(約5g鹽)。可多選用本地當季食材,如秋季的蓮藕(含豐富鉀離子)或冬季的白蘿蔔(含芥子油苷能軟化血管)。烹調方式以蒸、燉為主,避免港式煲湯長時間熬煮導致嘌呤過高。

  • 運動處方:每周3次八段錦,特別推薦「雙手托天理三焦」式
  • 情緒管理:下午3-5點可按壓太衝穴(肝經原穴)
  • 睡眠建議:子時(11pm-1am)務必進入深睡眠狀態

五、高血壓的日常監測

香港高血壓聯盟推薦使用上臂式電子血壓計,每月至少進行1次24小時動態監測。自測時應注意:測量前靜坐5分鐘、袖帶與心臟同高、記錄早晚數值(早上起床後1小時內,晚上睡前)。若出現持續性頭痛(後腦勺部位)、視物模糊等危險信號,應立即就醫。

根據香港衛生署2023年指引,60歲以下患者血壓控制目標為<130/80mmHg,長者可放寬至<140/90mmHg。值得關注的是,晨峰現象(早晨血壓驟升)是心腦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這類患者可考慮在床頭備用速效降血壓中成藥如牛黃降壓丸。

六、中成藥配合生活方式,有效控制高血壓

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已成香港醫療趨勢,威爾斯親王醫院研究顯示,正確使用中成藥可使西藥用量減少30-40%。但需牢記,任何降血壓中成藥都應視為整體治療的一部分,配合飲食控制、氣功調息(如六字訣中的「噓」字訣)、情志調攝,才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雨季來臨時,痰濕型患者可用薏仁、赤小豆等藥食兩用材料煲粥,輔助強化療效。

中藥 高血壓 健康

2


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