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完成乳房磁力共振(MRI)檢查後,收到報告時可能會感到困惑。報告中充滿專業術語和數據,如何解讀這些信息至關重要。首先,報告通常會描述乳房的結構,包括腺體組織、脂肪組織的分佈情況。常見術語如「高信號」、「低信號」指的是MRI影像中不同組織的亮度表現,高信號可能表示液體或病變,而低信號則可能為纖維組織。
關鍵信息通常集中在「發現」或「結論」部分,這裡會列出檢查中發現的任何異常。例如,報告可能提到「乳腺纖維瘤」或「鈣化點」。乳腺纖維瘤是常見的良性腫瘤,通常無需立即處理,但需定期追蹤。若報告中提到「不規則邊緣」或「快速增強」等描述,則可能需進一步檢查。
香港衛生署數據顯示,約20%的女性在乳房檢查中會發現良性腫瘤,如乳腺纖維瘤。因此,了解報告中的術語有助於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就醫。 切除乳房纖維瘤
BI-RADS(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是國際通用的乳房影像評估系統,分為0至6級。以下是各級別的意義:
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的數據,BI-RADS 3級的病變中,僅約1.5%最終確診為惡性。因此,分級系統能幫助患者與醫生制定合適的後續計劃。
乳房MRI報告中常見的發現包括囊腫、乳腺纖維瘤和鈣化點。囊腫是充滿液體的良性腫塊,通常無需治療。乳腺纖維瘤則是乳腺組織中的良性腫瘤,常見於年輕女性。若報告中提到「鈣化點」,需注意其分佈與形態,散在的鈣化點通常為良性,而簇狀或線性排列的鈣化點則可能需進一步檢查。
MRI的優勢在於能清晰顯示腫瘤的邊緣和血流情況。良性腫瘤通常邊緣光滑、血流緩慢,而惡性腫瘤則可能呈現不規則邊緣和快速增強的信號。香港大學的研究指出,乳房磁力共振對檢測乳腺纖維瘤的準確率超過90%,但仍有少數情況需結合超聲波或活檢確認。
MRI通過多種參數幫助區分良性與惡性腫瘤。例如,動態對比增強(DCE)MRI能觀察腫瘤的血流動力學特徵。惡性腫瘤通常表現為早期快速增強和後期「洗出」現象,而良性腫瘤則增強較慢且持續。
此外,擴散加權成像(DWI)能測量組織的水分子擴散能力,惡性腫瘤的擴散通常受限。若報告中出現以下指標,建議進一步檢查: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約15%的乳房MRI檢查會發現可疑病變,其中僅30%最終確診為惡性。因此,MRI雖敏感,但仍需結合其他檢查。
與醫生討論報告前,建議先整理以下問題:
香港醫管局建議,BI-RADS 4級以上的患者應盡快轉介至專科醫生。即使報告顯示良性,也應定期追蹤,尤其是高風險族群(如有家族史)。透過充分溝通,你能更了解自己的乳房健康狀況並制定合適的計劃。 乳腺纤维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