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但許多女性對月經的認知存在誤區。以下是幾個常見的迷思與真相:
許多人認為月經週期越長越好,甚至認為週期長代表身體更健康。實際上,正常的月經週期應為21至35天,過長或過短都可能反映健康問題。香港婦產科醫學會的數據顯示,約15%的女性因月經週期異常就醫,其中部分與內分泌失調有關。
偶爾的月經提前或延遲幾天確實可能是壓力或作息改變所致,但若頻繁發生(如一年內超過3次),則需警惕內分泌失調。研究表明,持續的月經不規律可能與多囊卵巢綜合症或甲狀腺功能異常有關。
月經量多確實可能導致貧血,但並非絕對。香港衛生署數據指出,約20%女性有月經過多的問題,其中僅部分發展為貧血。若月經量突然增多,建議檢查是否與子宮肌瘤或內分泌失調有關。
內分泌失調可能影響月經,但並非絕對。例如,輕微的甲狀腺功能異常可能不會立即表現為月經異常。然而,若月經異常持續超過三個月,建議就醫檢查是否為內分泌問題。
內分泌系統是人體重要的調節系統,由多種腺體和激素組成。
內分泌系統包括下視丘、腦下垂體、甲狀腺、腎上腺、卵巢等器官,通過分泌激素調節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當激素分泌失衡時,便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
根據嚴重程度,內分泌失調可分為:
內分泌失調對月經的影響因人而異,以下是判斷標準:
壓力、熬夜或飲食不均衡可能導致短期月經不規律,通常1-2個月內可恢復。若問題持續,需考慮是否為內分泌失調。
若月經異常持續超過三個月,如週期忽長忽短、經血量驟變,則可能為內分泌失調。香港研究顯示,約30%長期月經不規律的女性最終確診為內分泌疾病。
發現月經異常後,建議1-2個月內就醫。若伴隨其他症狀(如痤瘡、體重驟變),應立即就診。對於「」,建議優先選擇婦產科或內分泌科。
內分泌失調的原因多元,主要包括:
長期熬夜、高糖飲食、缺乏運動或壓力過大均可能干擾激素分泌。香港大學研究指出,夜班工作者出現月經不規律的機率比日班工作者高40%。
某些藥物如類固醇、抗抑鬱藥可能干擾內分泌。若服藥後出現月經異常,應諮詢醫師是否需要調整用藥。
改善內分泌失調需多管齊下:
增加攝入豆製品、亞麻籽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減少精製糖和反式脂肪攝入,有助平衡激素。
中醫將內分泌失調分為氣滯、血瘀等類型,可透過針灸或中藥調理。香港衛生署註冊中醫師提醒,需至少持續調理3-6個月才能見效。
月經異常可能是內分泌失調的警訊,尤其當問題持續三個月以上時,應及時就醫檢查「」因人而異,輕微者可能數週改善,嚴重者需數月治療。關鍵在於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並定期追蹤激素水平。若懷疑內分泌問題,應盡早諮詢專業醫師,選擇「內分泌失調看什麼科」時可優先考慮婦產科或內分泌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