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聰,暫時 性 失聰,短暫 性 失聰

了解失聰對孩子及家庭的影響

不僅影響孩子的聽覺能力,更對其語言發展、學習能力及社交互動造成深遠影響。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每年約有200名新生兒被診斷為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其中部分可能出現暫時性失聰或短暫性失聰的情況。這些孩子若未能及時獲得適當的支援,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面臨更多挑戰。對於家庭而言,養育失聰孩子需要付出更多心力,父母需調整心態,學習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並為其創造一個包容與支持的環境。失聰孩子的父母常會經歷焦慮、無助等情緒,但透過正確的知識與資源,這些挑戰是可以被克服的。

早期的發現與診斷

嬰幼兒聽力篩檢是早期發現聽力問題的關鍵。香港的新生兒聽力篩檢計劃自2010年全面推行,所有在公立醫院出生的嬰兒都會在出生後48小時內接受初步聽力測試。若未能通過篩檢,則需進一步進行診斷性檢查,例如:

  • 聽性腦幹反應測試(ABR)
  • 耳聲發射測試(OAE)
  • 行為聽力測試(適用於較大嬰兒)

這些檢查能幫助醫生判斷孩子是否為永久性失聰、暫時性失聰或短暫性失聰,並制定相應的治療與支援計劃。早期診斷與介入對孩子的語言發展至關重要,父母應積極配合醫療團隊的建議,定期追蹤孩子的聽力狀況。

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

失聰孩子的溝通方式多元,父母應根據孩子的聽力狀況與個人特質選擇最適合的方法。手語是一種視覺語言,能讓失聰孩子快速掌握溝通技巧,父母可與孩子一同學習香港手語,建立親子間的溝通橋樑。口語訓練則適合仍有殘餘聽力的孩子,透過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的輔助,配合語言治療師的指導,孩子有機會發展口語能力。綜合溝通法結合手語、口語、讀唇及其他輔助工具,能最大化孩子的溝通潛力。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關鍵在於家庭成員的共同參與,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自然學習。

教育與學習

香港的特殊教育體系為失聰學童提供多種就學選擇,包括主流學校的特殊教育班、聽障學校及融合教育計劃。父母應了解孩子的教育權益,例如:

資源類型 說明
教育局支援服務 提供聽覺輔助設備、手語翻譯等支援
特殊學校 專為聽障學童設計的課程與環境

家庭教育同樣重要,父母可透過以下方式創造有利學習的環境:布置視覺提示豐富的學習空間、建立規律的親子共讀時間、鼓勵孩子表達想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教育的核心目標,讓孩子明白失聰只是特質之一,不應限制其發展潛能。

心理支持與社會適應

失聰孩子可能因溝通障礙而產生挫折感或社交焦慮,父母需特別關注其心理健康。日常相處中,應多給予正面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同。可透過角色扮演遊戲,教導孩子應對社交場合的技巧,例如如何主動說明自己的聽力狀況。參與聽障社群活動能讓孩子結識情況相似的同伴,減少孤獨感。隨著孩子成長,父母也需逐步教導其自我倡導能力,學習在必要時向他人說明自己的需求。社會適應是一個長期過程,父母的耐心陪伴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來源。

父母的支持網絡

養育失聰孩子不應是孤軍奮戰,建立完善的支持網絡至關重要。專業團隊可能包括:

  • 聽力學家:定期評估聽力變化
  • 語言治療師:指導溝通技巧訓練
  • 心理學家:協助處理情緒議題

香港有多個失聰兒童家長組織,如香港聾人子女協會,這些團體定期舉辦分享會、工作坊,讓家長交流經驗與資源。線上社群也提供即時的支持管道,特別是對於暫時性失聰或短暫性失聰孩子的家長,能獲得相關的照顧建議。記住,尋求幫助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

愛與陪伴是孩子成長的最大動力

無論是永久性失聰、暫時性失聰或短暫性失聰,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潛能等待發掘。父母的愛與理解能幫助孩子跨越聽覺限制,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命色彩。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旅程中,父母也會不斷學習與成長,這份共同的經歷將成為家庭最珍貴的資產。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予適當的引導與支持,他們定能在屬於自己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家庭 兒童教育 聽力健康

13


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