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大腸癌病友的心聲:如何面對治療、克服心理壓力,重拾生活樂趣

當醫生宣布「你得了大腸癌」的瞬間,彷彿整個世界都靜止了。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超過5,000宗。確診大腸癌不僅是身體上的打擊,更會在心理上掀起驚濤駭浪。許多病友回憶起確診當天,都形容像是被投入深不見底的黑暗漩渦,恐懼、茫然、無助等情緒交織成難以掙脫的網。但值得慶幸的是,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早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已超過90%,即使是晚期患者也有更多治療選擇。這條抗癌之路固然艱辛,卻有無數病友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證明——只要用正確的心態與方法面對,風雨過後終能見彩虹。

診斷初期:面對恐懼與不安

確診大腸癌的衝擊往往讓人措手不及。48歲的陳先生分享:「當醫生說出『大腸癌第三期』時,我腦中一片空白,第一個念頭是『我還能活多久?』」這種反應十分常見,香港心理衛生協會的調查顯示,超過75%的癌症患者在確診初期會經歷嚴重的焦慮症狀。這段時期,患者需要學習接受診斷結果,這不是消極認命,而是理解現狀的開始。腫瘤科醫生建議,與其沉浸在「為什麼是我」的負面情緒中,不如主動了解自己的病情分期、治療選項和預後情況。知識就是力量,當你對疾病有更清晰的認識,恐懼感就會相對減輕。

家人的支持在此階段至關重要。許多病友發現,坦誠與家人溝通病情反而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力量。52歲的李太太回憶:「我原本擔心告訴孩子們會增加他們的負擔,但當他們知道後,全家人的凝聚力反而更強了。」家人不僅能提供情感依靠,還能協助處理就醫安排、搜集醫療資訊等實際事務。若家庭支持系統不足,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是明智之選。香港多家醫院都設有腫瘤心理支持服務,臨床心理學家能透過認知行為療法等專業方法,幫助患者處理確診帶來的情緒震盪,建立積極的抗癌心態。

  • 接受診斷:給自己時間消化消息,逐步了解病情
  • 家人支持:開放溝通,共同面對挑戰
  • 專業協助:善用醫院心理支持服務,學習情緒管理技巧

治療期間:克服身體不適與情緒低落

進入治療階段,大腸癌患者通常需要面對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帶來的身體不適。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的資料,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勞、噁心、食慾改變和腸道功能紊亂。45歲的張先生在經歷化療期間發現,積極配合醫療團隊的治療計劃至關重要:「我的醫生詳細解釋每種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及應對方法,這讓我心裡有底,遇到問題時不會過度驚慌。」信任專業醫療團隊,及時溝通治療過程中的不適,能讓治療更順利進行。

除了遵循醫囑,尋找適合自己的舒壓方式同樣重要。許多病友發現,溫和運動如太極、瑜伽或散步能有效緩解治療帶來的不適感。冥想和深呼吸練習則有助於管理焦慮和疼痛感。音樂治療也被證實能減輕癌症患者的壓力和疼痛感。香港防癌會每週舉辦的病友支持團體中,多位參與者分享:「聽到其他病友相似的經歷,知道自己不是獨自奮戰,心裡頓時輕鬆許多。」這些團體提供安全空間讓患者分享恐懼與希望,互相提供實用建議和情感支持。

常見治療副作用 應對方法 效果
疲勞乏力 規律休息、溫和運動 提升能量水平
噁心嘔吐 少量多餐、避免油膩 減輕消化道不適
情緒低落 參與支持團體、心理諮商 改善心理狀態

治療後:重拾生活,活出精彩

當積極治療告一段落,許多大腸癌康復者面臨著「接下來該怎麼生活」的課題。這個階段不僅需要身體的恢復,更需要心理的重建。56歲的王女士分享:「治療結束後,我一度很迷茫,擔心復發,生活變得小心翼翼。」後來在醫生建議下,她開始重新規劃生活目標,將原本的「五年計劃」調整為更實際的「月度小目標」,例如每週與朋友聚餐一次、每天散步30分鐘等。這種漸進式的目標設定能幫助康復者逐步恢復自信,重拾對生活的掌控感。

培養新的興趣愛好是另一個重拾生活樂趣的有效方法。許多康復者發現,生病前的愛好可能不再適合現在的身體狀況,但這也開啟了嘗試新事物的機會。攝影、園藝、繪畫、寫作等活動不僅能轉移對疾病的過度關注,還能帶來成就感與滿足感。香港大腸癌康復者協會定期舉辦各類工作坊,讓會員在安全支持的環境中探索新興趣。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固然不容易,但可以透過每日感恩練習、正念冥想等方法逐步培養。當然,定期回診追蹤不可或缺,這不僅是監測身體狀況的必要措施,也能給康復者帶來安心感。

家屬的角色:陪伴與支持的重要性

在大腸癌患者的旅程中,家屬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他們既是照顧者,也是情感支柱。然而,許多家屬初期會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提供最有效的支持。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對照顧者的調查,超過60%的家屬表示他們需要更多關於如何支持患者的指導。最重要的支持其實很簡單——真誠的傾聽。患者往往不需要家人提供解決方案,而是需要一個可以安全表達恐懼、憤怒和悲傷的空間。避免使用「你要堅強」或「別想太多」這類勸慰,而是以「我了解這很困難」或「我在這裡陪你」來表達支持。

除了情感支持,家屬在協助處理生活瑣事方面也極為重要。從陪同就醫、協助藥物管理,到準備適合患者當前狀況的飲食,這些實際幫助能大幅減輕患者的負擔。值得注意的是,家屬也應該鼓勵患者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參與社交活動,避免因疾病而與社會脫節。同時,家屬自身也需要學習大腸癌相關知識,了解不同治療階段可能出現的狀況和患者的需求。香港多家醫院為癌症患者家屬開設的課程中,強調家屬也需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當照顧者狀態良好時,才能為患者提供更持久的支持。

  • 情感支持:創造安全表達的空間,接納各種情緒
  • 實際幫助:協助就醫、藥物管理與飲食準備
  • 社交鼓勵:支持患者維持適當社交活動
  • 自我照顧:家屬也需關注自身身心健康

擁抱希望:生命的新篇章

大腸癌的診斷無疑是人生的轉折點,但它不應該是終點。隨著醫療進步,大腸癌已逐漸成為一種可管理的慢性病,而非絕對的絕症。香港大腸癌存活率的持續提升證明,積極面對治療、妥善管理心理壓力,患者不僅能戰勝病魔,還能開創更豐富的生命篇章。每一位大腸癌病友的故事都是獨特而珍貴的,這些經驗不僅能幫助自己走過艱難時刻,也能為其他面臨相同處境的人帶來希望與啟發。

勇敢分享自己的故事,無論是透過支持團體、社群媒體,還是簡單的與親友交流,都能在抗癌路上創造正向循環。當我們打開心扉,不僅能獲得他人的支持,也能成為別人的力量。大腸癌這場生命風暴或許改變了許多計劃,但也讓許多病友重新審視生命的優先次序,學會更珍惜當下、更感恩身邊的人事物。這條路上你並不孤單,有醫療團隊、家人朋友和無數病友與你同行,每一步都朝著康復與希望前進。

0


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