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醫生宣布我需要進行造口手術時,我的世界彷彿瞬間崩塌。記得那是2022年的春天,我因持續便血到香港伊利沙伯醫院檢查,最終被診斷出罹患第三期直腸癌。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最新統計,香港每年新增超過5000宗大腸癌病例,其中約15%患者需要接受造口手術。這個數字對我而言不再是冰冷的統計,而是切身的現實。
術前準備期間,我經歷了劇烈的心理掙扎。每晚輾轉難眠,腦中不斷浮現各種疑問:手術後我還能正常生活嗎?要如何面對身體的改變?家人會用什麼眼光看我?幸好在醫生轉介下,我認識了香港造口人協會的義工陳先生,他分享自身使用造口袋超過十年的經驗,讓我明白造口生活並非想像中可怕。這種同路人的支持,成為我度過難關的重要力量。
手術醒來後,我第一次看見腹部的造口,那種衝擊至今難忘。造口呈現鮮紅色,像一朵小玫瑰,卻會不受控制地排泄。最初幾天,每當造口有活動,我都感到不知所措。醫護人員耐心教導我觀察造口的健康狀態:正常的造口應該濕潤、呈牛肉紅色,若轉為暗紫色或黑色就要立即求醫。
身體的改變帶來諸多挑戰。最困難的是重新學習感知便意,因為造口沒有括約肌,無法自主控制排泄。我必須定時排放造口袋,這在初期經常造成尷尬。有次在親友聚會中,造口袋突然滲漏,讓我羞愧得想躲起來。但隨著經驗累積,我逐漸能透過腹鳴、輕微脹氣等訊號,預測造口何時會活動。
還記得第一次獨自更換造口袋時,我花了整整一個小時。手忙腳亂地撕除舊袋子,清潔造口周圍皮膚,再丈量造口尺寸裁剪造口袋底板。由於緊張,我連續剪壞了兩個底板,直到第三個才成功。香港公立醫院通常會提供基本款式的造口袋,但每個人的造口形狀、位置都不同,需要反覆嘗試才能找到最合適的產品。
初期使用造口袋時,我犯了不少新手常見的錯誤:底板開口剪得太大導致皮膚受刺激;黏貼時沒有讓皮膚保持完全乾燥;更換頻率不當造成滲漏。經過數週摸索,我才掌握要領。醫院造口護理師建議我記錄每次更換的情況,包括皮膚狀態、排泄物性狀等,這本記錄後來成為我調整護理方式的重要參考。
市面上的造口袋品牌眾多,在香港常見的有Coloplast、Hollister、ConvaTec等國際品牌。經過半年嘗試,我整理出選擇造口袋的幾個關鍵因素:
根據香港造口人協會2023年的調查,造口使用者平均需要嘗試2-3種品牌才能找到最適合的產品。我建議新手可以先申請各品牌的試用裝,實際體驗後再決定。
避免滲漏是造口護理最重要的課題。經過無數次失敗,我總結出以下關鍵技巧:
首先,皮膚準備至關重要。我更換造口袋時會先用溫水清潔造口周圍皮膚,然後使用造口專用皮膚保護膜,待完全乾燥後再黏貼底板。這個步驟能增強黏膠附著力,同時保護皮膚。
其次,底板開口要精準匹配造口尺寸。我學會在丈量造口大小後,將底板開口裁剪得比造口大1-1.5毫米,這樣既不會壓迫造口,也能防止排泄物接觸皮膚。現在市面上也有預裁切好的造口袋,適合新手使用。
最後,黏貼時機很重要。我發現早晨起床後是最佳更換時段,因為此時身體經過整夜休息,造口活動較少,皮膚狀態也最穩定。黏貼後用手掌按壓底板5-10分鐘,利用體溫使黏膠與皮膚更貼合。
建立有效率的清潔流程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我的更換流程已縮短至15分鐘:
我通常每3-4天更換一次造口袋,但若發現底板邊緣起皺或滲漏,會立即更換。夏天流汗多時,更換頻率會增加。每次淋浴後,我會用軟布輕輕吸乾造口袋表面的水分,避免長時間浸泡。
造口周圍皮膚的健康直接影響造口袋的黏貼效果和生活舒適度。經過多次皮膚問題,我建立了完整的皮膚護理程序:
清潔方面,我堅持使用pH值中性的嬰兒沐浴露,避免含酒精或香料的產品。清潔後不會用力擦拭,而是以按壓方式吸乾水分。每當更換造口袋時,我會讓皮膚「呼吸」5-10分鐘,這段空檔時間對維持皮膚健康非常有益。
產品選擇上,我隨身攜帶三種必備用品:
根據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造口護理部的建議,正確的產品使用順序是:保護粉→保護膜→防漏膏→造口袋。這個順序能最大化產品效果。
即使護理得當,皮膚問題仍難以完全避免。我最常遇到的是輕微紅腫,通常因更換造口袋時撕拉過猛或排泄物輕微滲漏引起。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先讓皮膚休息幾小時,塗抹皮膚保護粉,下次更換時選擇開口稍大的底板,減少壓迫。
有一次我嘗試新品牌的造口袋,卻出現嚴重過敏反應,造口周圍皮膚起滿紅疹且極度瘙癢。立即求助造口護理師後,得知這是對某種黏膠成分過敏。她建議我改用低過敏性產品,並在黏貼前使用類固醇噴劑(需醫生處方)。這次經驗讓我學到重要一課:更換新產品時,先在小面積皮膚測試24小時。
若出現真菌感染(表現為紅色邊緣的小丘疹),我會使用抗真菌粉,並增加造口袋更換頻率,保持區域乾爽。香港氣候濕熱,這種問題在夏季特別常見,預防勝於治療。
氣味問題是許多造口使用者最在意的課題。經過反覆嘗試,我發現多管齊下的方法最有效:
在造口袋選擇上,我偏好內含除臭濾片的型號,這些濾片能釋放氣體同時阻隔異味。當濾片效果減弱時,我會貼上額外的除臭貼片。飲食方面,我避免大量攝入洋蔥、大蒜、咖哩等氣味強烈的食物,發現這樣能顯著減少排泄物異味。
我還隨身攜帶小瓶的造口袋專用除臭滴劑,每次排放後滴入2-3滴,能立即中和氣味。室內環境方面,我在家中使用插電式空氣清新機,特別在更換造口袋時會開啟。這些措施讓我能在社交場合保持自信,不必擔心異味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正常維護的造口袋不應該有明顯異味。如果持續出現強烈氣味,可能是滲漏或消化問題的訊號,需要檢查造口袋密封狀況或調整飲食。
造口手術後,消化系統發生了根本變化,飲食調整成為必修課。初期我嚴格遵循「低渣飲食」原則,避免高纖維食物,讓腸道慢慢適應。隨著時間推移,我學會了如何循序漸進地引入各類食物。
我特別注意幾類容易造成問題的食物:
| 食物類別 | 注意事項 | 替代選擇 |
|---|---|---|
| 高纖蔬菜 | 可能阻塞造口 | |
| 豆類與碳酸飲料 | 容易產氣 | 分次少量,仔細咀嚼 |
| 辛辣食物 | 可能刺激腸道 | 從微辣開始測試耐受度 |
| 高糖食物 | 可能導致腹瀉 | 選擇天然甜味來源 |
我養成了「飲食日記」的習慣,記錄每餐內容和造口反應,這幫助我找出適合與不適合的食物。例如,我發現自己可以耐受少量椰菜花,但韭菜一定會造成脹氣。這種個人化的飲食知識,需要時間累積,無法一蹴可幾。
手術後,我的衣櫃經歷了大改造。緊身褲和低腰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腰設計的褲子與裙子。我發現彈性腰圍的褲裝最舒適,不會壓迫造口袋,同時也能妥善固定它。
夏天穿著是一大挑戰。我選擇寬鬆的連身裙或A字裙,搭配輕薄材質的造口袋罩,既美觀又實用。香港夏天炎熱潮濕,透氣的棉質衣物比合成纖維更適合。有趣的是,我開始欣賞高腰復古風時裝,它們能完美遮掩腹部的造口袋。
內衣選擇也有講究。傳統緊身內衣會壓迫造口,我改用高腰塑身褲或專為造口使用者設計的內褲,這些產品通常在腹部有特殊設計,能容納並固定造口袋。運動時,我會使用造口專用腹帶,提供額外支撐與保護。
帶著造口袋旅行需要更多準備,但絕非不可能。我的第一次短途旅行是手術後三個月,選擇了澳門這類醫療設施完善的近距離目的地。行前我做了充分準備:
乘搭飛機時,我隨身攜帶所有造口護理用品,因為託運行李可能遺失。過安檢前,我會禮貌告知安檢人員腹部有醫療裝置,通常他們會安排私人檢查空間,尊重個人隱私。
社交場合中,我學會了輕鬆面對造口袋的話題。當需要更換造口袋時,我會簡單表示「我需要使用洗手間處理醫療需求」,多數朋友都能理解。參加長時間活動時,我會預先找好適合更換造口袋的場所,避免臨時慌亂。
手術初期,我無法直視鏡中的自己。腹部的造口袋讓我感覺身體殘缺,自信心跌至谷底。轉捩點發生在參加香港造口人協會的聚會,看到許多造口使用者活出精彩人生,我才意識到造口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
我開始練習正向自我對話,每天對著鏡子說:「這個造口救了我的命,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漸漸地,我從抗拒轉為接納,甚至感激這個改變。現在,我將造口暱稱為「小玫瑰」,這個可愛的名字幫助我以更溫柔的眼光看待它。
身體親密關係是另一個需要克服的挑戰。我與伴侶進行了多次坦誠溝通,解釋造口不會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在不壓迫造口的情況下擁抱、親密,這個過程反而加深了我們的感情連結。
面對他人好奇或異樣的眼光,我學會了不同的應對策略。對於親近的家人朋友,我選擇坦誠相告,甚至簡單展示造口袋,教育他們這是醫療裝置,就像眼鏡或助聽器一樣普通。這種開放態度往往能消除誤解與尷尬。
對於陌生人,我則根據情境決定回應方式。在更衣室等場所,若有人投來好奇目光,我會微笑解釋這是醫療必需品。大多數人聽後都會表示理解。若不想多作解釋,簡單說「這是個人醫療裝置」也就足夠了。
我發現當自己能坦然面對造口,他人也會自然接受。有次在泳池更衣室,一位女士好奇詢問我的造口袋,我簡單解釋後,她分享自己母親也有造口,我們竟因此建立了友誼。這讓我明白,開放與教育能打破許多障礙。
支持系統是適應造口生活的關鍵。我的家人經過學習,現在都能坦然面對我的造口需求。母親甚至學會了協助我更換造口袋,這在術後恢復期特別有幫助。我建議造口使用者耐心教育家人,讓他們了解如何提供適當協助。
朋友的支持也不可或缺。我選擇向幾位親密朋友坦承情況,他們的理解與接納給了我極大勇氣。有次造口袋在朋友聚會中滲漏,他們不但沒有嫌棄,反而主動幫忙清理,這件事讓我深深感動。
香港造口人協會成為我最重要的支持網絡。那裡我不僅獲得實用建議,更找到了歸屬感。與同路人分享經驗、互相鼓勵,這種同伴支持是專業醫療無法替代的。協會定期舉辦講座、工作坊和社交活動,幫助我們全面適應造口生活。
造口手術後的情緒起伏是正常過程,允許自己感受這些情緒,但不要被困在其中。我發現建立日常儀式很有幫助:每天早晨感謝身體的恢復力,每晚記錄三件感恩的事。這些簡單練習能逐漸轉變心態。
設定小目標也很重要。從獨立更換造口袋,到首次外出用餐,再到重返工作崗位,每個里程碑都值得慶祝。我將康復過程視為登山,不必急於登頂,專注腳下的每一步,不知不覺間就已走過很長的路。
記住,造口是讓你重獲健康的工具,不是懲罰。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的數據,超過85%的造口使用者能在手術後六個月內恢復正常生活。你並不孤單,無數人走過這條路,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與滿足。
造口護理是一門需要持續學習的課題。我建議新手主動搜集資訊,了解最新產品與護理方法。除了醫護人員的指導,還可以閱讀相關書籍、瀏覽可靠網站、參加工作坊。香港多家醫院定期舉辦造口護理講座,這些都是寶貴的學習資源。
我建立了個人造口護理檔案,記錄產品使用心得、飲食反應、皮膚狀況等。這本檔案隨著時間不斷豐富,成為我的個人護理百科全書。每當遇到新問題,翻閱過往記錄常能找到解決線索。
也要保持開放心態,嘗試新方法。造口護理技術與產品不斷進步,去年我發現了新上市的超薄造口袋,透氣性比舊產品提升許多,大幅改善夏季使用舒適度。持續學習能讓你的造口護理與時俱進。
造口護理師是你最重要的盟友。香港主要醫院都有專職造口護理師,他們擁有豐富的知識與經驗。我養成了定期回診諮詢的習慣,即使沒有特別問題,也會每三個月拜訪一次,了解最新護理資訊。
看診前,我會預先列出所有問題,確保不會遺忘。問題範圍從具體技術(如如何改善黏貼持久度)到生活適應(如運動建議),造口護理師都能提供專業指導。記得,沒有問題是愚蠢的,你的每個困惑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若遇到緊急情況,如造口脫垂、縮回或嚴重出血,不要猶豫,立即就醫。我將急診室資訊存在手機中,並隨身攜帶造口識別卡,確保任何醫護人員都能快速了解我的狀況。預防勝於治療,但準備充分能讓你在緊急時保持冷靜。
當你適應造口生活後,考慮將經驗分享給其他需要的人。我在手術一年後開始擔任香港造口人協會的義工,透過電話熱線和新手分享經驗。這種「同伴支持」特別有說服力,因為我們走過相似的路。
分享方式多元,可以根據個人舒適度選擇。有人偏好一對一交流,有人願意在團體中分享,也有人透過寫作或社交媒體傳遞經驗。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價值,可能正是另一個人急需的希望之光。
我發現幫助他人的過程也治癒了自己。每次看到新手從恐懼轉為自信,我都感受到深層的滿足。造口生活教會我珍惜健康、同理他人,這些都是意外的人生禮物。現在,我視自己的造口歷程為獨特經驗,能以此幫助正面臨類似挑戰的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