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鳴是一種常見的聽覺症狀,表現為耳朵或頭部內出現嗡嗡聲、嘶嘶聲或其他類型的噪音,而這些聲音並非來自外部環境。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15%的成年人曾經歷過不同程度的耳鳴,其中約5%的人因耳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而尋求醫療協助。耳鳴的成因多樣,可能是聽覺系統受損、血液循環問題,或與心理因素如焦慮、壓力密切相關。
焦慮症則是一種情緒障礙,特徵為過度擔憂、緊張和恐懼,常伴隨生理症狀如心跳加速、出汗和肌肉緊繃。研究顯示,耳鳴患者中有高達30%同時患有焦慮症,這種共生關係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耳鳴引發焦慮,焦慮又加重耳鳴的感知。例如,當患者因耳鳴而無法集中注意力或入睡時,會產生對症狀的恐懼和無助感,進一步激發焦慮情緒,而焦慮狀態下的大腦對耳鳴的敏感度也會提升。
(即兩耳同時出現耳鳴)的患者尤其容易陷入這種循環,因為症狀的對稱性常被誤解為嚴重疾病的徵兆,加劇心理負擔。值得注意的是,?這取決於其根本原因。對於緊張性耳鳴,通過有效管理焦慮和壓力,症狀往往能得到顯著改善甚至完全消失。
耳鳴的類型繁多,準確區分緊張性耳鳴與其他類型對制定治療策略至關重要。以下是常見耳鳴類型及其特徵:
的關鍵辨識點在於其與心理狀態的關聯性。例如,患者在休假時症狀減輕,而在工作壓力大時加劇,或耳鳴聲響與心跳不同步(排除脈動性耳鳴)。香港耳科學會建議,若耳鳴持續超過一週或伴隨聽力下降、頭暈等症狀,應盡快接受聽力學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
針對緊張性耳鳴,綜合心理與行為干預往往比單純藥物治療更有效。認知行為療法(CBT)被證實能顯著降低耳鳴相關困擾,其核心是幫助患者改變對耳鳴的災難化解讀(如「這聲音代表我快耳聾了」),轉而建立中性或積極的認知模式。一項香港大學的研究顯示,接受12週CBT的耳鳴患者中,68%報告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放鬆技巧同樣重要,因為焦慮會引發全身肌肉緊張(包括中耳肌群),間接加重耳鳴感知。推薦的方法包括:
建立支持系統也至關重要。加入耳鳴患者互助團體(如香港耳鳴協會的每月聚會),或與理解症狀的家人定期交流,能有效減輕孤立感。值得注意的是,雙耳耳鳴患者常因擔心「雙側症狀更嚴重」而焦慮加劇,此時專業聽力師的解釋(如雙側耳鳴實際比單側更常見於功能性問題)能帶來極大安慰。
管理焦慮是打破耳鳴-焦慮循環的關鍵。首先需識別個人焦慮觸發點,常見於耳鳴患者的觸發情境包括:安靜環境(如睡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任務、或健康相關資訊搜索。建議使用「焦慮日記」記錄這些情境及當時的具體想法。
針對每個觸發點制定應對計畫,例如:
| 觸發情境 | 負面想法 | 理性回應 | 行動計畫 |
|---|---|---|---|
| 睡前耳鳴明顯 | 「今晚又睡不著了」 | 「耳鳴不影響睡眠深度,過去我仍能入睡」 | 開啟白噪音機,進行10分鐘腹式呼吸 |
| 會議中注意到耳鳴 | 「我無法專心會搞砸簡報」 | 「耳鳴像背景噪音,我可以選擇專注在說話內容」 | 輕捏壓力球,每15分鐘喝一口水 |
挑戰負面想法時,可問自己:「這想法有證據嗎?」、「最壞的情況真的會發生嗎?」、「我的朋友會怎麼看這情況?」。實踐顯示,持續應用這些技巧3-4週後,多數患者對耳鳴的情緒反應會明顯降低。
雖然緊張性耳鳴多屬功能性問題,但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香港醫療體系中,可先向家庭醫生求診進行初步評估,必要時轉介耳鼻喉科專科或臨床心理學家。對於「耳鳴可以根治嗎」的疑問,醫生通常會解釋:雖然部分器質性耳鳴需針對病因治療,但多數緊張性耳鳴通過綜合管理可達致症狀不影響生活的狀態。
緊張性耳鳴的本質是身心交互作用的結果,這意味著解決方案也需雙管齊下。建立規律作息(尤其充足睡眠)、適度有氧運動(如每日30分鐘快走)、減少咖啡因和酒精攝入,能從生理層面降低神經系統敏感度。心理層面則需培養與耳鳴共存的態度——當我們停止與症狀對抗,反而發現其影響力自然減弱。
記住,耳鳴本身不是威脅,而是身體發出的壓力警訊。通過系統性學習壓力管理技巧,許多患者不僅改善耳鳴,整體生活品質也獲得提升。香港心理衛生會的數據顯示,完成認知行為治療的耳鳴患者中,超過75%在半年追蹤時維持顯著改善。這證明,即使面對困擾的雙耳耳鳴,採取積極行動永遠不嫌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