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為國家帶來人才? 新加坡家長搏盡為子女「有書讀」

新加坡進行教育素質全球數一數二,當地學校高度競爭,芸芸學梓要面臨各種大大學生小小的考試,其學習的紀律可說相當嚴謹。許多新加坡學童週一至周日的時間表從早到晚排得滿滿,除了學校的課堂和家庭作業外,不少家長還會為子女報讀數學、華語、英文等課程,還有興趣班。

如此頻密的學習過程,被外界視為獅城人才輩出的關鍵,難道「補得習多自有人可以庇佑」?

由於當地教育採取分流管理制度,著重精英主義,故小六生應考的「小學離校考試」(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的成績將用作升中時分流學生的基礎,從而安排他們分流至快捷(學術)、普通(學術)或普通(工藝)等升學途徑。這將大大影響他們日後進入國內菁英大學的機會,故可說該考試具有相當重要性,有如「一試定生死」。當地補習中心負責人Angeline Teo表示:「這絕對充滿壓力,有時我也會很同情學生。」

每逢開學的季節,新加坡最忙碌的必定是一眾家長,他們不僅要幫子女安排開學事宜,同時要為他們選擇報讀心儀的補習班和興趣班。許多家長為此經常上演通宵排隊、打地鋪輪候等獨特景象,甚至寧願自己捱餓也要讓子女上補習班,有排通宵的媽媽表示:「我沒有帶備任何食物,對我來說,能成功取得心儀班別學位較填飽肚子更重要。」

除了通宵排隊外,不少新加坡家長為了子女入讀心儀的學校,還不得不到每星期到學校做數小時的志願工作。26歲的Rachel Yeo表示,小時候居住的社區有間名校Rosyth School,為確保自己能入讀該校,母親每週至少做義工兩次,在上班工作之前為該校學生唸書。

正正上述一眾新加坡的「虎爸」、「虎媽」,不斷為子女報讀大量補習班和興趣班,令這個教育行業發展成價值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的產業。

中一數學練習

補習皆因怕輸?

新加坡學童的學業繁忙程度,據經合組織(OECD)的數字,該國的功課時數在全球排第三,15歲學童每週平均花9.4小時做功課,遠較全球平均數5小時為高。這樣頻密的學生生涯,很大程度是因為新加坡學童為了凖備小學離校考試(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以及中學階段的成績分流安排等。

另一重要方面,當地的「怕輸精神」(Kiasu,源於福建話)也和崇尚補習的教育發展文化不無關係。在新加坡,沒有人願意落後於人,小孩子讀書成了一場耐力競賽,當地不少教師坦言:「每個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落後別人,成績比別人差。」

新加坡教育孩子一個自小學開始,就不斷爭取較別人好的表現,務求在小學離校考試爭取佳績,這樣的話進入名牌中學的機會就越高,而在升中後也不能放鬆,因他們仍然要為未來進入國內菁英大學作好準備。有新加坡家長坦言:「這場比賽由小孩兩歲的時候就經已展開了。」

補習幾耐=人才幾多?

新加坡通過努力學習和校外補習的風氣,不僅為他們個人的學業換來成績,同時為國家在國際間鶴立雞群。據經合組織(OECD)籌劃的2018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測試(PISA)中,新加坡在79個國家和地區之中僅次於中國的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於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均排名世界第二,排名比較靠前的還有香港、澳門、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國家或地區。

另外,根據去年各國對年輕人在教育與健康領域的投資進行比較的世界銀行人力資本指數(Human Capital Index),新加坡在173個成員國家和地區中,以0.88分排名第一1,香港以0.81緊隨其後,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同樣0.80分,同樣是有補習文化的日本和韓國。

世界銀行表示,一個經濟體對教育和健康的投資越大,其勞動人口的創造力和薪酬管理往往就會越高,從而使得該經濟體財富值更高,經濟更強大。人力資本指數是一種衡量經濟發展的新方式,人力資本由人們一生中積累的知識、技術及健康組成,使他們能夠發揮其作為社會生產力成員的潛力。

這份報告中或許多少也解釋了亞洲補習的風氣,以及可以反映出補習與人才培訓的正面關係。

憑藉出眾的數學科國際成績和教育質素,新加坡近年甚至能將補習課程和教材輸出海外,成就另類「新加坡製造」,如小學數學教材備受全球家長學子青睞、學前教育亦打入中國內地龐大市場,吸引不少高收入的家庭,渴望為子女提供優質的英語科在內的校外教育。

誠然,長時間的學習對提升學童的學科知識、應試技巧等有莫大的禆益,甚至有學生坦言若不是有補習的話,自己或許無法解答考試的艱深題目。然而,新加坡凡事「爭第一」的背後,其實一直以來亦引起當地不少人的焦慮與反思。

213


868